蔡松龄(1913~1976),中国话剧演员、导演。1913年1月1日生于安徽省肖县。早年酷爱戏剧,是南京国立戏剧学校1937年首届毕业生,后留校任教。抗战期间随校迁四川,经常参加演剧活动。演出的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抗战第一声》等,还在《凤凰城》中饰苗可秀、《雷雨》中饰鲁大海、《蜕变》中饰梁专员、《夜店》中饰杨七、《原野》中饰常五、《清宫外史》中饰翁同龢等。导演的剧目有:《反正》、《壮丁》、《抗日三部曲》、《草木皆兵》、《蜕变》、《春寒》等。
石羽(1914~2008),中国话剧演员、导演。原名孙坚白。生于1914年10月22日,天津人,回族。
赵铭彝(1907~1999),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家、话剧和电影评论家。重庆江津人。1926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后转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28年进南国艺术学院。1929年创立摩登社,深入大中学校发动学生演剧,为后来的左翼戏剧活动开辟了阵地。
张庚(汉语拼音:Zhang Geng;1911-01-22~2003-09-27),中国戏剧理论家,戏曲史家。原名姚禹玄。湖南长沙人。卒于北京。1934年参加左翼剧联,开始从事戏剧活动。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编辑、教学、研究和领导戏剧运动的实践中,撰写了大量有关戏剧艺术和戏剧运动的评论、讲稿、报告、论文和专著。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戏剧报》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宫子丕(1919~1969),中国话剧演员。山东乳山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参加胶东军区五师宣传队,开始了艺术生涯。解放战争时期,他在部队文工团创造了不少深受广大官兵喜爱的艺术形象,曾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11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调前线话剧团。
吴雪(1914–09–14~2006–09–18),中国话剧导演、演员。生于四川岳池,卒于北京。1932年入成都大同电影戏剧学校,曾在成都、重庆创办剧人协社和西南话剧社。1937年底在武汉组建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回四川开展工作。1940年初到延安,翌年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导演和主演的剧目有《塞上风云》、《雷雨》、《伪君子》、《上海屋檐下》、《铁甲列车》等。1943年执笔、导演和主演了极富艺术特色的讽刺喜剧《抓壮丁》。1946年任东北文工团二团副团长,导演《反“翻把”斗争》等剧。1949年起任中国
贺孟斧(1911~1945),中国舞台美术家,话剧导演。原名善柯。江苏武进人。1931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曾与赵丹、章泯等一起组织上海星期实验小剧场,先后参加过业余剧人协会、业余实验剧团、抗敌剧团、中华剧艺社等戏剧团体。先后创作了《风雪太行山》、《海魂》、《海啸》、《这一代》等电影、话剧剧本,导演过影片《风雪太行山》、《将军之女》、话剧《心防》、《家》、《风雪夜归人》、《忠王李秀成》、《闺怨》等。他在舞台美术方面成就突出,为余上沅导演的《奥赛罗》和自己导演的《金田村》、《愁城记》设计的布景
俞珊(1908~1968),中国女演员。浙江山阴(今属绍兴市)人。少时就读于天津南开女中,后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田汉至该校导演《湖上的悲剧》,邀入南国社。以后她随京剧名伶水仙花(郭际湘)习旦角,30年代在京、津,抗战时至重庆,常作业余演出。1948年投奔石家庄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江苏京剧团及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
路曦(1916–09–23~1986–06–03),中国话剧女演员。原名杨露茜。生于北京,卒于北京。生前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14岁考入明月歌剧社,1937年在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演出的《武则天》一剧中,扮演妙玉获得好评。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参加了救亡演剧队,辗转到重庆。1943年在中华剧艺社演出的《风雪夜归人》中扮演玉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喊出要求人类尊严的呼声。形象优美,富于激情,成为当时获得盛誉的演出。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参加剧专剧团,曾随团去中国台湾
演出。1948年在上海参加清华影片公司
余上沅(1897–10–04~1970–04–30),中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生于湖北沙市,卒于上海。1918年在武昌文华书院中学毕业,升入大学部学习。1920年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其间参加爱美剧活动。1923年赴美国卡内基大学学习戏剧,后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专攻西洋戏剧文学及剧场艺术。1925年归国,在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前身)开办戏剧系,并任教授。1926年秋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翌年任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并与徐志摩等筹办新月书店。1935年陪同梅兰芳剧团赴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