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仲彝(1903–10~1965–02–07),中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原名德隆。祖籍浙江余姚,生于浙江嘉兴,卒于上海。少年时当过学徒。1924年于南京东南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其间,加入上海戏剧协社和文学研究会。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并开始翻译、改编剧本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上海剧艺社、上海艺术剧团、国华剧团,在“孤岛”及沦陷区险恶的环境中从事进步戏剧活动。抗战胜利后继续任复旦大学教授,1945年参与筹建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出任过一年校长。1948年初去中国香港
陈治策(1894~1954),中国戏剧教育家、导演。河南荥阳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1924年去美国,入华盛顿卡尼基大学戏剧系。1927年回国后与熊佛西、余上沅等创办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并与赵元任、陈衡哲、熊佛西、余上沅等业余组织北平小剧院,演出《月亮上升》、《茶花女》等世界名剧。在学院除任教讲授理论和表演基本训练课程外,还排演了《一片爱国心》,并改编导演了《哑妻》、《视察专员》(即《钦差大臣》)、《伪君子》等名剧。
曹禺(汉语拼音:Cao Yu;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1996年12月13日卒于北京。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
王钟声(1884?~1911–12–03),中国早期话剧活动家和奠基人之一,文明戏编剧、演员。原名槐清,字熙普。原籍浙江上虞。卒于天津。18岁赴德国留学。1906年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任教,并加入同盟会。1907年到上海,在爱国士绅马相伯、沈仲礼资助下,兴办新剧剧团春阳社和通鉴学校。先后演出《黑奴吁天录》(许啸天改编本)、《迦因小传》、《张汶祥刺马》等剧,第一次将分幕与布景介绍给中国观众,也标志着国内早期话剧的正式形成。1908年,他率团赴北京、天津演出,最早在北方播撒了话剧的种子。1910年返沪,与陆
马彦祥(1907–07–05~1988–01–08),中国戏剧家。原籍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生于上海,卒于北京。1928年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致力于戏剧活动。早年曾导演《雷雨》、《鸡鸣早看天》、《丽人行》、《夏完淳》、《李秀成之死》等名剧。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任队长。1938年参加国民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主编《抗战戏剧》半月刊。著有《戏剧概论》、《戏剧讲座》和《秦腔考》、《二黄考原》、《地方戏演技溯原》。1948年华北人民 成立后,任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委
于是之(1927-7-9日~2013-1-20日),中国话剧演员。原籍天津,生于北京。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后加入进步话剧团体祖国剧团,参与《蜕变》等剧的演出。1947年进入由焦菊隐创办的北平艺术馆,并在《上海屋檐下》等剧中扮演角色。1949年加入华北人民文工团(1952年改建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20世纪80年代起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因塑造《龙须沟》(1951)中程疯子的形象而
吴祖光(1917–04–21~2003–04–09),中国剧作家。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北京,卒于北京。出身书香世家,深受文艺熏陶。自幼酷爱戏剧,学生时期曾长期观看富连成班的演出,结交演员朋友。1935年入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同年开始在报刊发表小说、散文。1937年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秘书,抗日战争时期随校内迁四川,讲授《中国戏剧史》等。1937年,他以东北抗日义勇军事迹创作了第一部话剧《凤凰城》,从此走上戏剧创作道路。1940年写成历史剧《正气歌》,热烈歌颂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借以抨击抗日阵营中的投
赵寰(1925~ ),中国剧作家。原名赵子厚、赵子辅。祖籍河北,1925年11月7日生于辽宁安东(今丹东市)。1942年到北京读高中,1944年入辅仁大学。1945年转燕京大学新闻系。在校期间,曾组织学生剧团──燕剧社,编演进步剧目,参加反蒋民主运动。1948年秋赴冀东投身革命。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调任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创作员。1955年转入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任创作员。
任德耀(1918–08–03~1998–12–13),中国儿童剧作家、导演。生于江苏扬州,卒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舞台美术系。之后在贵州、四川等地的剧团任美术设计和导演、演员。1947年应宋庆龄之邀参加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的创建,1950年起任剧团负责人。1957年该团更名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后,历任院长、名誉院长。曾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儿童剧编导工作,积极培养儿童剧艺术人才。创作过20多部儿童剧,《
任天知(生卒年不详),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名文毅,艺名天知。北京市人。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12月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07年受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启示,同年归国,到上海开展新剧活动。1908年2月,与王钟声合办通鉴学校。1910年冬创办进化团,开新剧职业化之先例,在长江流域巡回公演近两年,形成“天知派新剧”,影响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