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央卓玛,1984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2005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是中国藏族女歌手,西藏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吴仞之(1902~1995),中国话剧导演、戏剧教育家、词人。1902年11月8日生于江苏常州,逝于1995年。原名翔,字上千、一字行。1915年考入上海大同学院预科,五四运动后,任中学教师,积极参加学运和爱国剧运,为业余演出导演了《山河泪》、《最后一课》、《国魂》等剧。
张可艾,出生于2000年8月21日,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
孙浩然(1910~1995),中国舞台美术家,戏剧教育家。江苏无锡人。逝于1995年。1935年清华大学毕业。1936年赴美学习,1940年回国。先后参加上海职业剧团、上海艺术剧团、苦干剧团、上海观众演出公司担任舞台监督、舞台设计、舞台技术主任等工作。1950年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培养学馆馆长、研究部部长等职。1952年,调任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教授,1979年任副院长。1982年当选为全国舞台美术学会首任会长。
夏淳(1918–01–21~1996–09–22),中国话剧导演。原名查强麟。祖籍北京宛平。生于北京,卒于北京。中学时期即参加业余演剧和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在赣北参加抗敌演剧队第2队(后改为9队)。此后辗转鄂、湘、赣、桂、黔、川以及北平(今北京)等地区。曾导演《一年间》、《蜕变》、《丽人行》、《大雷雨》等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导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曾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剧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先后导演过《雷雨》、《名优之死》、《悭吝人》、
刘保罗(1907~1941),中国话剧演员、戏剧活动家。原名刘艸,字奇声。湖南长沙人。幼年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
沈扬(1917~1964),中国话剧、电影演员。吉林延吉人。1940年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后,参加过重庆的中青剧社、剧专剧团、中电剧团及上海的观众演出公司等,演出过《阿Q正传》、《北京人》和《清宫外史》等剧目。他戏路宽,扮演的角色,以《清宫外史》中的寇连才和《北京人》中的曾皓最具代表性。表演感情真挚纯厚,有厚度,感染力强。1946年沈扬在上海参加崑伔、文华影片公司《万家灯火》、《我这一辈子》等影片的拍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54年患眼疾,此后,脚部又发现癌变,但他坚强地与疾病
李伯钊(1911~1985),中国戏剧教育家、作家。笔名戈丽。1911年3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1925年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8年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留校从事翻译工作。1930年冬,调回上海。后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到达江西瑞金,先后任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央苏维埃 教育部艺术局局长。1934年秋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总政治部从事文艺宣传鼓动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党组成员兼编审委员会主任、晋东南艺术学校党总支书记和校长。1948年,任 中央
乔奇(1921~2007),中国话剧、电影演员。原名徐家驹,浙江宁波人,生于上海。抗战爆发后,1938年投入上海“孤岛”剧运,参加华光、蚁蜂等业余剧社和由这些剧社举办的星期小剧场演出,不久到中法戏剧学校学习话剧表演。1939年任职业话剧演员,参加过上海剧艺社、中法剧社、大钟剧社、新艺剧社等。1941年在金星影片公司参加了电影拍摄,并在上海艺术剧团演出的几部名剧中担任主角,成为当时上海话剧观众最喜爱的话剧演员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乔奇在上海和中国香港
拍摄电影。1951年进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主要演员。乔
陈大悲(1887–06–15~1944–08–19),中国戏剧活动家,早期话剧演员、编剧。又名陈听奕。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一小官僚家庭,卒于武汉。1908年入苏州东吴大学。1910年到上海参加进化团,开始新剧的职业生涯。常饰女角,善演悲剧,并写有《浪子回头》等剧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倡导新剧改革,编写的《爱美的戏剧》(1921)一书颇有影响。这期间,他还参加上海的民众戏剧社、北京实验剧社,从事爱美剧理论与实践活动。1922年,与蒲伯英在北京创办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实行男女合演。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