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上沅简介
余上沅(1897–10–04~1970–04–30),中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
生于湖北沙市,卒于上海。
1918年在武昌文华书院中学毕业,升入大学部学习。
1920年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其间参加爱美剧活动。
1923年赴美国卡内基大学学习戏剧,后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专攻西洋戏剧文学及剧场艺术。
1925年归国,在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前身)开办戏剧系,并任教授。
1926年秋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翌年任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并与徐志摩等筹办新月书店。
1935年陪同梅兰芳剧团赴苏联访问演出,继赴西欧各国考察戏剧教育。
同年秋,被聘为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率剧校撤退到重庆、江安,组织学生课余演出宣传抗战的戏剧。
抗战胜利后随剧校返回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聘于沪江大学、复旦大学。
1959年调至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
长期从事戏剧教育,为建立中国正规化戏剧教育制度和培养戏剧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戏剧理论方面,不仅大量译介、引进西方戏剧思潮和理论,还较早提出了将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与中国传统戏剧精华相结合,建立崭新的民族戏剧的理想。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国剧运动中,他是主要发起人和理论家。
其论著大都收于1927年出版的《戏剧论集》、《国剧运动》两书。
此外,写有剧本《回家》、《兵变》、《塑像》等,收入《上沅剧本甲集》(1933)。
还翻译过英国J.巴雷的剧本《可敬佩的克莱敦》(1930)。
曾译G.P.贝克的《戏剧技巧》(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