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从义(1302-1393年),中国元代画家,道士。字无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金门羽客等。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4世纪。贵溪(今属江西)人。入道教正一教。喜游历,曾遍游南北名山胜地。工诗文,长于写隶书、章草。擅山水,师法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等,多画水墨云山,笔墨苍润浑厚。作品多表现真实山水,如武夷、匡庐、恒、岱等名山皆出现于笔下。有《武夷放棹图》、《山阴云雪图》、《神岳琼林图》等传世。
赵伯驹(汉语拼音:Zhao Boju;1120-1182),南宋画家。字千里。宋宗室,宋太祖七世孙,生卒年不详。宋室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浙江杭州)。据《画继补遗》记载,赵伯驹在北宋亡后南渡,流寓钱塘。后以画扇为高宗赏识并召见。建炎(公元1127年至1130年)初,官至浙江路钤辖。善青绿山水及木石,兼工花卉翎毛,尤长于人物,精神清润,能别状貌,使一望而知其详。其山水师法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并吸取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形成清丽秀雅,“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青绿山水,颇有书卷气。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
崔白(汉语拼音:Cui Bai;英语:Cui Bai),中国北宋画家,字子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神宗前后。濠梁(今安徽凤阳)人。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其画颇受宋神宗赏识,授图画院艺学,后升为待诏。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有《双喜图》、《寒雀图》、《竹鸥图》等传世。其弟崔悫、孙崔顺之皆善画,同袭崔白画风
赵昌(汉语拼音:Zhao Chang),中国北宋画家。字昌之。活跃于北宋前期。四川剑南人。擅花卉、草虫,初师滕昌祐,后艺过其师。所画重视深入观察、体会花卉草虫的姿容情态,并当场调画之,自号写生赵昌。其画精于傅色,明丽秀润,笔迹柔美,能为花卉草虫传神。有《写生蛱蝶图》等传世,但有学者认为与赵昌画风相差甚远。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辽东(今辽宁营口熊岳)人。出身于书香世家,为左相张浩的外孙,书画家米芾的外甥,汉朝太原贤士王烈的32世孙。其父王遵古(字仲元)。代表作品:《幽竹枯槎图》。
许道宁(汉语拼音:Xu Daoning),中国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河北河间人。擅山水,师法李成,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端门前卖药,以画吸引顾客,渐为人所知。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人称能得李成之气,时人曾有“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之说,可见在当时影响颇大。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赖少其(1915-2000),中国画家,在版画、国画、书法、金石方面均有较高造诣。曾用名少麟,斋号木石斋。广东普宁人。193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在广州参加现代版画研究会,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当选为理事;后到桂林任《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编辑兼发行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历任军政治部文艺科员、师文艺科长、华东野战军八纵队宣传部部长。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后任 南京市委宣传部 副部长兼市文联主席。
卢映之,中国清代手工艺匠人。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雍正、乾隆年间。擅长百宝嵌,能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材料雕成山水、花鸟、人物、楼台等,嵌于檀、梨木及漆器等器物之上,技艺高超,颇受时人称赞。此外他还以能仿制宋宣和漆沙砚著名。
何稠(生卒年不详),隋代工艺家、建筑家,字桂林,西城(今陕西安康县)人。父亲何通是有名的玉匠。何稠自幼聪慧,巧思过人。十岁时跟随叔父国子祭酒何妥来到长安。初入仕为北周御饰下士。隋文帝改朝,历任都督、御府监、太府丞等职。
鲜于枢(汉语拼音:Xian Yushu,1257~1302),中国元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机,号困学民,又自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渔阳(今北京)人。曾任浙东都省史掾、太常典簿。善诗文,晓音律,工书法,擅楷、行、草等书体,尤精于草书。师法虞世南、褚遂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笔法婉转遒劲,气势雄伟,酒后作草书,奇态横生,变幻跌宕。有墨迹《老子道德经》、《麻徵君透光古镜歌》、《苏轼海棠诗卷》、《诗赞卷》、《王荆公杂诗卷》、《唐诗卷》等传世。著《困学斋诗集》、《困学斋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