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汉语拼音:lǐ shàn),(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
黄苗子(1913年-2012年1月8日),中国现当代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广东中山人。出生在一个既有深厚文化传统,又不乏革新思想的家庭。在家中13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12岁师从邓尔雅先生学书法,早年就读于中国香港
中华中学,后受到岭南画家黄般若等人的鼓励,在中国香港
时就向报刊投稿所创作的漫画作品。19岁到上海,被上海市长吴铁城安排任 职员,同时从事漫画创作。抗战爆发后到广州、中国香港
、重庆,与女画家郁风结婚,被誉为中国艺术界的“双子星座”,与“二流堂”文艺界
关良(1900年12月30日-1986年11月28日),中国画家。广东番禺人。毕业于东京太平洋美术学院。代表作品有《乌龙院》、《白水滩》、《古瓶新花》、《魏灵格洛风景》等。
禹之鼎(汉语拼音:Yu Zhiding,1647~1716), 中国清代画家。字尚吉,号慎斋。广陵(江苏兴化)人,后寄籍江都。以画供奉畅春园。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尤精肖像。初师蓝瑛,后取法宋元诸家,转益各师,精于临摹,功底扎实。肖像画名重一时,有白描、设色两种面貌,皆能曲尽其妙。形象逼真,生动传神。有《骑牛南还图》、《放鹇图》、《王原祁艺菊图》等传世。
邓以蛰(1892~1973),中国现代美术史家、美学家。字叔存,安徽省怀宁县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五世孙。父邓艺孙,一生从事教育事业,1912年曾任安徽教育司长。
沈士充,明代画家,云间画派奠基人。字子居,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画山水,出于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得两家法,笔法劲秀,墨色华淳,丘壑茜葱,皴染淹润,清蔚苍古,运笔流畅。沈士充是云间派在赵左之后,年轻一代的领衔画家。他活跃的时间大约从1607年一直到1640年之后,据说他最初从宋懋晋(与赵左齐名)习画,后来又拜师赵左门下——想当然耳,沈士充的画风主要源白赵左。随着世代交替,沈士充也成为云间派几位年轻画家的导师,不过,他们最终都未成一家之言。沈士充的画风以“流畅”、“流动”得其名;根据记载,他的作品大约以小
费丹旭(1802~1850)(汉语拼音:Fei dan xu),中国清代画家。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等。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其叔祖、父亲均善画,自幼天资聪颖,能诗文书画,曾流寓江浙、上海等地,以画为生。擅仕女、人物,尤精肖像。多作群像,精于布置,人物形象逼真,生动传神,所绘仕女体态轻盈,婀娜多姿,笔墨松秀,格调淡雅。有《 东轩吟诗图 》、《 姚燮纤绮图像 》、《果园感旧图》等传世。
陆子刚,中国明代玉器工匠。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嘉靖至万历年间。江苏太仓人。擅玉器雕刻,长于立雕、镂雕、阴刻、剔地阳纹、镶嵌宝石及磨琢铭文印款等技艺。所雕玉器大都为日用器皿,如壶、杯、水注、笔洗、香炉之类,能在所雕器物上雕琢出人物、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诗词、铭文等,并在器物的隐僻处雕出“子刚”、“子冈”、“子刚制”等款文,颇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而名重一时,对后世的玉器雕琢有很大影响。
张即之(1186-1263),宋代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代表作品:《汪氏报本庵记》、《佛遗教经》、《双松图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
铁保(1752~1824),中国清代书法家。满族。字冶亭,号梅庵,一号铁卿。先祖姓觉罗氏,后改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幼慧敏,喜习汉诗文。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授吏部主事,袭恩骑尉世职。嘉庆时官两江总督,道光初以三品卿衔改任,后遭流放至新疆、吉林。著有《惟清斋全集》,曾任《八旗通志》总裁,辑满人诗文集为《白山诗介》。其楷书得益于颜真卿,草书师法王羲之、孙过庭、怀素,气骨沉雄,端庄流宕,刻有《惟清斋帖》。他书法的审美观点是:名书如名士,如容貌,气骨、精神、脉络完备,始争上流。 铁保行草书手迹《临王帖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