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竹韶(1908-2012),中国雕塑家。福建厦门人。幼年侨居缅甸,1927年回国,翌年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雕塑系,次年底赴法国留学,先后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内艺术院学习雕塑,还自修音乐,历时10年之久。1942年归国,曾在成都艺专、重庆国立艺专、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雕塑、音乐。1949年后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参加筹备中国革命博物馆,并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代表作品:《李四光》、《何叔衡烈士》肖像、《蒲松龄》半身像、《蔡元培》半身像、《孙中山》
陈子庄(1913~1976),现代画家,名福贵,又名思进,别号兰园,南原下里巴人,晚年在画上直书石壶。民国2年(1913)10月15日,生于永川县永兴场(今永荣乡),1976年7月病逝于成都,终年63岁。
常书鸿(汉语拼音:Chang Shuhong;英语:Chang Shuhong),中国油画家,敦煌学者。满族。1904年4月6日生于浙江杭州,卒于1994年6月23日。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留校任教。1927年赴法国留学,初入里昂中法大学及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在法期间其画曾多次入选春、秋季沙龙展,并获金、银质奖。1936年回国。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西画系主任。1944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从此长期在敦煌与同事一道对莫高窟进行清理、调整、临摹
封锡禄,中国清代竹刻家。字义侯,浙江嘉定人。生卒年不详。以圆雕竹根人物著称,其代表作竹根罗汉像(上海博物馆),刻一赤足罗汉,身着袈裟,坐于石上,十指交叉,双臂下按,双目微闭,作打呵欠状,神态生动,颇有情趣。另据清金元钰《竹人录》记载,他还善于镌刻核桃舟,在两指甲般大的核桃舟上,镌刻出颇为复杂的场面,人物小如米粒,但颇具生态,各种器具,纤悉俱备。其兄封锡爵、弟封锡璋亦善竹刻,于康熙年间同时入京,就职于养心殿造办处。他们兄弟3人同为清代前期嘉定派的竹刻名家。
喻皓(?~989),中国五代末北宋初建筑工匠。又称预浩、俞皓、喻浩。五代时吴越国西府(杭州)人,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擅长造塔。
黄胄(1925年3月-1997年4月23日),中国画家,“长安画派”代表人物。原名梁黄胄。河北蠡县人。代表作品有《洪荒风雪》、《打马球》、《百驴图》等。
赵原(汉语拼音:Zhao Yuan;?—1376年),中国元末明初画家。本名元,入明后因避朱元璋讳而改作原,字善长,号丹林。莒城(今山东莒县人,寓居苏州。善诗文书画,明洪武初奉诏入宫,因所画不称旨而被杀。擅山水,师法董源、王蒙,作品多作浅绛山水,笔墨圆劲秀逸。亦长于画竹,画法多变,有龙角、凤尾、金错刀之称。有《合溪草堂图》、《晴川送客图》、《溪亭送客图》、《陆羽烹茶图》等传世。
吴熙载(1799-1870),清代篆刻、书画家。原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后以字行,号让之,亦作攘之,尝自称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方林丈人。曾以廷飓之名中秀才,拔贡生,五十岁改以字行,由于其愤世嫉俗,并号攘之,又号攘翁、让翁、言庵、言甫、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等。堂号为师慎轩。江苏仪征人,祖籍江宁(今江苏南京),后随其父亲吴明煌迁居仪征。
包世臣(拼音:bāo shì chén),(英语:Bao Shichen),中国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曾任江西新喻知县。工诗文,随邓石如学习书法,初习唐宋诸家,后转师北朝碑刻,晚年又师法王羲之、王献之,笔法以侧锋取势,提倡碑学,影响极大。著作有“安呉四种”(道光24年初刊):《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小惓游阁草书”。
汤鹏,清代铁画工艺家。字天池。祖籍徽州,迁居江苏溧水。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康熙年间。年轻时为铁工,喜爱绘画,与画家萧云从为邻,常去萧家,观其作画,天长日久,得其启示,以铁片试仿制书画,别具情趣,后经不断努力,又得萧云从等书画家相助,终于创造成铁画。作为屏对堂幅,或合四幅以成一灯,名曰铁灯。所制铁画多取材山水、人物、松鹰、竹石、败荷、衰柳、虫鱼、鸟兽、花卉及书法等。题材广泛,富有妙趣,为中国专有之工艺美术。代表作品有《竹石铁画》、《花鸟屏四扇》、《芦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