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竹韶简介
曾竹韶(1908-2012),中国雕塑家。
福建厦门人。
幼年侨居缅甸,1927年回国,翌年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雕塑系,次年底赴法国留学,先后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内艺术院学习雕塑,还自修音乐,历时10年之久。
1942年归国,曾在成都艺专、重庆国立艺专、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雕塑、音乐。
1949年后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参加筹备中国革命博物馆,并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
代表作品:《李四光》、《何叔衡烈士》肖像、《蒲松龄》半身像、《蔡元培》半身像、《孙中山》全身铜像、《虎门销烟》等。
曾竹韶的艺术与他的时代互相呼应,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他忠实于他所热爱的雕塑艺术,注重艺术教育的传递。
更重要的是他以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关注人生,以充满慈悲的博爱,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人类的爱以完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不仅赋予人物形象以全新的结构,更赋予饱满的思想与情感,从而在20世纪中国雕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具有奠基意义的雕刻大师。
在曾竹韶的艺术生涯中,纪念性雕刻与肖像雕塑创作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曾竹韶的雕刻艺术,继承的是法国雕塑中最有激情的人文主义传统,在这一传统中,人的形象,人的尊严,在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中,获得了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真实表达。
在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史上,曾竹韶先生最为突出的贡献应该说是纪念性雕刻,特别是纪念性的肖像雕塑,包括一些亲人和平凡人物的肖像(如《曾润像》、《老边头像》等),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人物肖像雕刻的杰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蔡元培先生像》与《孙中山先生像》。
曾竹韶的肖像雕刻,运用的是写实的方法,但追求的却是写意的精神。
“以形写神”,这一切其实也是来自中国传统艺术“传神写意”的审美理想,正如吴冠中所说,中西艺术在最高的层而上是相通的。
在曾竹韶的雕刻生涯中,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创作是曾竹韶一生中最重要、最富激情,也是体验最深、受益最大的一段经历,是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1957年,在45岁至49岁的壮年时期,曾竹韶将主要的精力都投入了这个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纪念性雕刻工程,这一工程使他在重大历史题材的雕塑创作方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曾竹韶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对纪念性雕刻的艺术规律获得了最为深刻的体会,并且从中总结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对于新中国尚不成熟的纪念性雕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理论上的贡献。
在某种意义上讲,曾竹韶50年代参与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与北京“十大建筑”的建设,都是属于城市雕塑的范畴。
在这些项目的设计创作中,曾竹韶先生积累了丰富的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经验。
虽然在30年代,李金发、刘开渠也做过一些城市的纪念雕刻与建筑浮雕,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这一意义上来说,曾竹韶先生作为新中国城市雕塑的开拓者之一,是名至实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