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和作家、诗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24年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城。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中国台湾
和中国香港
。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
罗牧(1622-1705),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字饭牛 ,明天启二年(1622年)出生于江西宁都县钓峰乡,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岁。曾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他的画被康熙皇帝鉴赏,旌为“逸品”。
管道昇(1262~1319),中国元代画家。字仲姬。湖州吴兴(今浙江吴兴)人,一说德清县茅山(今属干山乡)人。赵孟頫妻。宋亡后随夫入京,封魏国夫人。工诗文,善书法,擅梅、兰、竹、山、水、佛像等,画风受赵影响,画竹用笔劲挺爽健,得晴竹新篁潇洒玉立之姿。有书法墨迹《秋深帖》,绘画《墨竹图》(与赵孟頫、子赵雍合作)等传世。代表作品有《墨竹图》、《水竹图》、《竹石图》、《竹林泉绕图》等。
阎立德(?~654年),名让,以字行,唐初杰出的建筑家。其先辈自马邑(今山西朔县)徙关中,后代遂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其父阎毗是隋唐之际有名的工艺建筑师,同时擅长绘画。他自幼受父传授,承家学,精通建筑工艺,无论是宫殿、城堡、帝王陵寝,他既可设计,又主持施工修建,唐高祖的献陵和太宗的昭陵,都是由他主持建造的。
伍蠡甫(1900~1992),中国美术史论家、翻译家、美学家。字敬庵。生于上海,卒于上海。192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30年代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在欧洲各大博物馆考察西方艺术;曾任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兼秘书,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第15届代表大会。1938年归国任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和文艺批评教授。1939年开始撰写研究中国绘画及画论的论文。1942年应马衡之聘,任故宫博物院顾问。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复旦大学西方文论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
唐云(1910-1993),中国画家。字侠尘,自署老乐、乐尘、乐翁、大石居士、大石翁,别号大石、药城、药翁,画室名大石斋。浙江杭州人。自幼好画,以临摹古画、名画为主。早年师王松林。19岁时任杭州冯氏女子中学国画教师,并参加西泠画社。1938年起定居上海。1939年至1941年先后在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国画,后辞职专门作画。1953年后,历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展览部部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上海中国画院业务室主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代院长、名誉院长。当
汪关,明代篆刻家。名东阳,字杲叔,后更名关,字尹子。安徽歙县人。安家居娄东(今江苏太仓)后因经过苏州时得了一方印文为“汪关”的汉铜印,龟钮碧色,斑烂错绣,十分可爱,于是,他根据此印更名为“汪关”。还以“宝印斋”作为其室名。代表作品:《宝印斋印式》、《广印人传》、《汪尹子印式》四卷、《汪杲叔印谱》等。
王翚(1632-1717),清代画家,清初六家之一。字石谷,号曜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等。江苏常熟人。初为职业画家,为王时敏与王鉴发现并提携,声誉渐高,又被推荐进入宫廷,为康熙皇帝主绘《南巡图》。由于他出身于以仿古为生的职业画师,因此善于囊括古来各家各派传统,并不限于董其昌划定的南宗范围,自称“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也注重观察自然,因此能将笔墨的精能与丘壑的真实生动融为一体。其作品功力深厚,面貌多样,代表作有《溪山红树图》、《寒塘鸂鶒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吴友如(?~约1893),中国清代画家。名嘉猷,字友如。元和(今江苏吴县)人。作品丰富,创作勤奋,富有创新精神的新闻、风俗画家。幼家贫,早孤,喜爱绘画,后在苏州山塘画店观摩学习改琦、费丹旭、任熊等人的作品。曾为桃花坞年画店铺绘制画稿,并以卖画为生。光绪十年(1884)应上海点石斋书局之聘,主编《点石斋画报》,曾应诏北上为宫廷作画,后自办《飞影阁画报》。其画取材市井风俗、时事新闻,以线条描绘物象,黑白分明,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画风工整,构图繁复,部分作品吸取了西洋画的透视方法。代表作品:《金陵功臣战绩图》、
虚谷(汉语拼音:Xugu,1824~1896),中国清代画家,晚清“海派”画坛杰出画家之一。僧人。俗姓朱,名虚白,字怀仁,出家后名虚谷,号紫阳山民、倦鹤。安徽歙县人。青年时居扬州,曾任清军参将,后“意有感触”,而在九华山出家。往来于扬州、苏州、上海,与高邕、任颐、胡远等相交。工诗词,善书法,擅人物肖像、花鸟、山水,人物肖像画造型简练,注重色彩烘染,面部有立体感,形象准确,神态生动。其花鸟画师法华喦,长于枯笔逆锋,线条颤动,富有韵味。尤喜欢画鸟、鱼、松鼠等,形象略作夸张,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山水取法渐江,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