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汉语拼音:Zhang Ruitu,1570~约1640),中国明代书法家。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福建晋江人。曾任礼部尚书,后因入魏忠贤逆案坐徒赎为民。工诗文,善画山水,师法黄公望。其书法取法钟繇、王羲之,能师而化之,别辟蹊径。其书结体绵密,笔法多变,有个人特色,颇为时人所重,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合称明末四家。
任颐(汉语拼音:Ren Yi;1839/1840~1895/1896),中国清代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改字伯年,清山阴人。后更名颐熙。生于浙江山阴航坞山,卒于上海。其父任云淞是民间画工,任颐幼时随父学画肖像,在传神写照和默写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青年时迁居萧山,画过许多灯片。时值太平天国攻克南京,直逼江浙沿海,据传他曾参加过太平军。1864年太平军失败后,到宁波随任薰学画。同年春末与任薰离开宁波到苏州,后寓居上海近30年,以鬻画为生,颇负声誉。徐悲鸿誉他为“仇十洲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作品有《蕉荫
蒋廷锡(汉语拼音:jiǎng tíng xī),(1669~1732),中国清代画家。字扬孙,号酉君、西谷、南沙,晚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工诗文、书画,擅花卉,其画法或工整,或简率,或全幅水墨,或墨色并施,富有韵致。为官后许多作品多由他人代笔。有《塞外花卉图》、《岁寒三友图》等传世。
陈淳(1483-1544年),明代画家。字道复,号白阳山人。生活在明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间。长洲(今苏州)人。代表作品有《红梨诗画图》、《山茶水仙图》、《葵石图》、《罨画图》等。
王逊(?~323年),字邵伯,东晋大臣。魏兴(今陕西安康)人。初为本郡吏,以能干升为吏部令史。后历任殿中将军、上洛太守、魏兴太守。
王宠(1494-1533),明代中期书法家。本姓章,后嗣王,初字履仁,后改为履吉,号雅宜山人,别署铁砚斋,书室名采芝堂、石湖草堂、御风亭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据《明史·文苑三》记载王宠:“少学于蔡羽,居林屋者三年,既而读书石湖,由诸生员入国子,仅四十而卒,行楷得晋法,书无所不观”。王宠工篆刻,善山水、花鸟,其诗文在当时声誉极高,而尤以书法名噪一时,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王宠行书闲散秀美,小楷朴实古雅,有人将他推为文徵明后第
郑簠(汉语拼音:Zheng Fu,1622~1693),中国清代书法家。字汝器,号谷。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以行医为业,雅好文艺,善收藏碑刻,尤喜汉碑。擅隶书,初师宋比玉,后改学汉碑,对《曹全碑》用功尤深。以行草书笔意,写《曹全碑》的体势,其书遒媚飘逸,开清代书法崇尚碑学之法门。
吴历(1632-1718),清代画家,清初六家之一。本名启历,号渔山、桃溪居士。相传其所居是言子的故居,室内有井,水色墨黑,遂又自号“墨井道人”。生于江苏常熟县城之北,与王翚同乡,同师于王时敏与王鉴,一生布衣,卖画为生。大约五十岁时吴历加入了 教,曾到中国澳门,欲渡海西行欧洲,因故未成,后来在上海嘉定一代传教30年,其间很少作画,直到70岁以后作品才又多起来。他的艺术也宗法元人,对吴镇、王蒙用力尤深,并且上追北宋,兼法唐寅,也注重师法自然。其作品求和生动多姿,笔墨苍浑凝练,用笔沉着严谨,善用重墨、积墨,风
江丰(汉语拼音:jiāng fēng),(1910年2月-1982年9月),中国版画家、美术理论家。原名周熙,笔名高岗、固林,江烽,介福。上海人。代表作品有《言抗日者——杀!》、《东北抗日游击队》、《囚徒》等。
李建中(汉语拼音:lǐ jiàn zhōng),(945~1013),北宋画家、书法家。字得中,自称岩夫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历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迁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及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祖父李稠曾任后梁商州刺史,时值中原战乱,全家避地人蜀(今四川)。宋统一后蜀后,李建中侍奉其母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市)。他自幼好学,到洛阳更加勤奋,曾携带他的文章游京师,受到大臣的赞誉,并把他引见到大臣石熙载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