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山(汉语拼音:Zhu Bishan),中国元代铸银工艺家。字华玉,室名长春堂。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元代中晚期。浙江嘉兴人。擅制酒器、茶具及案头陈设,所制器物多模拟水族、动植物、人物等,有虾杯、蟹杯、鼠啮四爪杯、灵芝杯、槎杯、达摩像、昭君像及金茶壶等。其中槎杯取材西晋张华《博物志》所载有人乘槎至天河遇织女的神话故事,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有4件槎杯传世。
黄道周(1585~1646),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福王时任礼部尚书,唐王时任武英殿大学士,力抗清军,兵败而死。他学问渊博,精天文历数,工诗文、书画。其书法擅楷、行、草诸体,师法钟繇、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等。楷书笔致方劲刚健,而具清秀遒媚之致;行、草书笔锋刚健,体势方整,书风雄肆奔放。有《草书五言诗》、《行书诗》等传世。著《易象正》、《三易洞玑》、《太涵经》、《续离骚》、《石斋集》等。
陈之佛(汉语拼音:Chen Zhifo;英语:Chen Zhifo;1896年9月23日-1962年1月15日),中国画家,工艺美术家。又名陈绍本、陈杰,号雪翁。1896年9月23日生于浙江余姚,1962年1月15日卒于江苏南京。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图案。回国后从事工艺美术教育,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中央大学艺术系,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擅长图案设计和书籍装帧,后转入中国画,长于工笔花鸟画,作品造型生动、准确,色彩清丽、典雅,画风清新、冷逸。后期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张充仁(1907-1998),中国雕塑家。上海人。1931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1936年回国。在上海开办画室。1938年任上海之江大学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上海油画雕塑院工作。现居巴黎。
丁云鹏(1547年-?),明代画家。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生于1547年,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瓒子,詹景凤门人。工书法,学钟繇、王羲之。画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设色学钱选。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兼工山水、花卉。中年用笔细秀,略近文征明、仇英画法,晚年风格朴厚苍劲,自成一家。供奉内廷十余年。与董其昌、詹景凤诸人交游,故流传作品多有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题赞。董其昌赠以印章,曰毫生馆。其得意之作,尝一用之。万历八年(1
朱克柔(汉语拼音:Zhu Kerou), 中国宋代缂丝工艺家。名强。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卒年不详。宋徽宗至高宗时期以织造缂丝著称于世,亦善画。她的缂丝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树石、花鸟等,风格清淡古雅,形象生动,为一时之绝技。收藏家将其作品视如名画。有《牡丹》、《山茶》、《莲塘乳鸭图》、《桃花画眉》、《鹡鸰红蓼》等作品流传至今,既富有画意,又具有深厚的装饰趣味。
吴彬,明代画家。字文中、又字文仲、自称枝庵发僧、枝隐庵主。福建莆田人。平民出身,在莆田长大,青年离乡。曾被荐授中书舍人,官至工部主事,后去职游历四方。住过杭州,遍游江南,也到过四川,往返于明代最重要的城市南京和北京。代表作品:《十六应真卷》、《山 上图》、《层峦重障图》轴。
江千里,中国明代漆工艺匠人。籍贯、生卒年皆不详,约活动于明代末期,以善制薄螺钿器著名。其代表作有云龙海水纹螺钿加金银片长方黑漆盒,长13厘米,宽9.7厘米,高6.7厘米,盖高2.4厘米。盒盖以红光螺钿嵌隶书铭文5行。曰:“式如金、式如玉。君子乾乾,慎守吾椟。不告而孚、不严而肃。及其相视,若何符竹。西白铭”,引首篆文“长庚堂”印,款下篆文“星贲”印,皆绿光螺钿嵌。盖边锦纹一道,盖底立墙四面通景龙纹。除嵌螺钿外,还间嵌金银。盒底嵌火焰、海螺、花卉,盒内篆书螺钿“江千里式”4字。此盒为故宫博物院所藏唯一一件江千
胡一川(1910-2000),中国版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新木刻运动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之一。原名胡以撰。福建永定人。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代表作品有《失业工人》、《到前线去》、《牛犋变工队》等。
袁江(汉语拼音:Yuan Jiang,约1671~约1746),中国清代画家。字文涛 ,晚号岫泉。江苏江都人。往来于江浙一带作画,一度为高其佩指头画着色烘染,曾赴山西作画多年,亦有曾供奉养心殿一说。擅山水楼阁界画,师承唐宋青绿画法,并参以仇英笔意,作品多为绢本,以卷云皴、小斧劈皴画山石,楼阁界画,描绘精工细致,合乎比例,色彩艳丽浓郁,部分作品写江南园林风景。有《东园图》、《九成宫图》、《阿房宫图》等传世。侄袁耀,克承家法,亦以界画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