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衡(1892-1965),中国画家。外号胡涂克图,河北涿州人,蒙古族。出身于教师家庭。19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主编《绘学杂志》。1927年参与发起湖社画会,编辑《湖社月刊》。历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评议,华北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五十年代为北京中国画院画师兼院委,人民美术出版社及《中国画》编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研习西画,60岁以后运用传统笔墨进行真山实景的写生,创作了一批作 品,有《漓江春雨》、《岱岳图》、《西山壮丽图》等。与子胡橐合著有《齐白石
唐一禾(汉语拼音:Tang Yihe,1905~1944),中国油画家。1905年8月6日生于湖北武汉,1944年3月24日卒于四川重庆。其兄唐义精为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创始人之一。唐一禾初入该校学习,1924年转入北京美术专科学校,1926年结业后回武昌艺专继续学习,1928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30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34年回国,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西洋画系主任。主张艺术应反映时代。他以现实主义和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和抗战必胜的信心。代表作有《七·七的号角》、《胜
黄文农(1903年-1934年6月21日),中国画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杰出和富有代表性的政治讽刺漫画家。上海人。代表作品有《最大的胜利》、《大拳在握》、《“不许闹”——蒋介石压制言论》等。
王原祁(1642-1715),清代画家,清初六家之一。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王时敏之孙,入仕清廷,位至高官,并任集古代书画著作大成的书画史论类书《佩文斋书画谱》的编纂官和为康熙祝寿所绘《万寿盛典图》的总裁官。他的山水画直接渊源于祖父而面貌更强烈,笔墨气味亦更醇厚,取得了“甜不熟,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效果,在笔墨与形式的探求上达到极高的境界。其成熟期的作品大多融合黄公望、董其昌于一体,并参以倪瓒或董源、巨然之法,在含浑蓊郁的气象中传达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气韵,笔墨更趋苍劲变换,具有独特的生拙浑穆淳朴
谢时臣(汉语拼音:Xie Shichen,1488~?),中国明代画家。字思忠,号樗仙。吴(今江苏苏州)人。工书法,长于隶书。擅山水,师法吴镇、沈周,稍作变化,作品多构为长卷巨幛,以善画水著称,江河湖海,无不精好。又作 山峦重叠,高耸险峻,笔墨或细密苍劲,或劲健沉郁,或纵横纷披,富有变化。有《溪山揽胜图》、《策杖寻幽图》、《武当霁雪图》、《谪仙玩月图》等传世。
沈铨(1682一约1760),清代画家。字衡之,号南苹,浙江湖州德清新市人。少时家境贫寒,随其父学扎纸花、纸冥屋。20岁左右,专门从事绘画,并以此为生。其画远师宋代黄家画派,近承明代吕纪,工致精丽,赋色浓艳,极尽构染之巧。作画时注重写实,画风谨严工细,造型准确生动,迥异于当时的文入画。雍正九年(1731)应日本天皇之聘,偕弟子郑培、高钧等东渡日本。传授画艺,一时学者如云。日本许多画家探究沈铨画法,摹效画风,形成南苹派写生画,并被推为舶来画家第一,日本江户时代长崎画派即在他的影响下形成。雍正十一年九月归国后
高其佩(1660~1734),中国清代画家。字韦之,号且园,别号南村等。辽宁铁岭人。曾任工部员外郎、四川按察使、刑部右侍郎、正红旗汉军都统等职,曾奉召入圆明园如意馆作画。擅指头画,即以手指蘸墨直接在纸绢上作画,而不用毛笔,据他自称是“画从梦授,梦自心成”。其指头画运用手的指、指甲、手掌、手背在纸上画出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走兽等,线条刚劲,浑圆厚重,淋漓痛快,简淡古拙,风格独特。但也有其局限,如线条不够柔韧流畅,不能作大面积渲染,使物象的充分表现受到限制,故他有时请别人代为渲染。高其佩的指头画在当时即受
何澄(1223—1316?年九十三尚健在),金末元初画家。金哀宗时官至太中大夫、秘书少监,元世祖时被召待诏内廷。至大初(1308年),时年90岁的何澄时向元武宗进献界画佳作《姑苏台》、《阿房宫》、《昆明池》,用意在于“托物寓意,执艺以諌。”被擢为中奉大夫、昭文馆大学士,领图画总管。兴圣宫成,曾奉皇太后懿旨总其绘事,迁太中大夫、秘书监。以善界画而得到二品官秩,元代画家中以画艺得以入仕者不乏其人,但品阶如此之高是很少有的,可以想象何澄的界画成就是相当高的,在当时画坛颇负盛名,惟其画迹传世绝少,不为后世所重。何
王履(1332~?),中国明代画家、医生。字安道,号畸叟、抱独老人。江苏昆山人。博通群籍,能诗文、书法。擅山水,师法夏圭,后游华山,领略了华山的壮伟奇险,归后创作《华山图册》,作画40幅,以及画华山图序、记、诗等,所画皆华山诸峰奇景,取法马远、夏圭,笔墨雄健清疏,构图变化多样,手法概括精练,意境险峻、苍茫、空旷、幽秀、壮伟。他还在画华山图序记中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创作主张。除画外,他更精于医道,著《溯洄集》21篇、《百病钩玄》20卷、《医韵统》100卷。
杨惠之(汉语拼音:Yang Huizhi),中国唐代画家,雕塑家。约活跃于开元天宝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与吴道子同学绘画,师法张僧繇,后因吴道子功成名就,他便弃画专攻雕塑,经刻苦钻研,与吴道子齐名,时人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他所塑人物极为逼真传神,曾塑演员留杯亭像,置于街上,背对观众,行人都能从背影认出为留杯亭形象。创壁塑技术和千手眼菩萨形象。著《塑诀》1卷,已佚。代表作品:京兆府长安太华观玉皇大帝尊像、陕西临潼福严寺的山水壁塑像、陕西凤翔县维摩像、大相国寺千佛像、河南洛阳五百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