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衡简介
胡佩衡(1892-1965),中国画家。
外号胡涂克图,河北涿州人,蒙古族。
出身于教师家庭。
19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主编《绘学杂志》。
1927年参与发起湖社画会,编辑《湖社月刊》。
历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评议,华北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五十年代为北京中国画院画师兼院委,人民美术出版社及《中国画》编委。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研习西画,60岁以后运用传统笔墨进行真山实景的写生,创作了一批作 品,有《漓江春雨》、《岱岳图》、《西山壮丽图》等。
与子胡橐合著有《齐白石画法与欣赏》。
其它著作有《山水入门》、《王石谷画法抉微》、《我怎样画山水 画》、《山水画技法研究》等。
早年出版有《胡佩衡画存》第一集至第五集,后期出版有《桂林写生集》。
1987年美协北京分会及北京画院为其举办遗作展。
胡佩衡的绘画以山水为主,兼擅花鸟,他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主要以临仿古画为特点,主要临仿元四家中的王蒙,明代吴门画派沈周,清代八大、王翚、石涛、龚贤各家,大体以南宗为主,也涉猎北宗,后期临仿之作大多参入己意。
20世纪三十、四十年代,胡佩衡对传统诸家画艺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家面貌。
他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大抵有两种面貌,一种结构反复,勾皴细密,从南宗变化而来;一种多湿笔泼墨,笔线粗壮,泼辣奔放。
对于墨法继承之中又有开拓,总体风格为笔精墨润,设色淡雅,意境深邃古朴。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胡佩衡又在传统中国画转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重新提倡以古法写生,寻求画风转变。
这一时期作品笔墨厚重,喜用焦墨勾皴与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石青、洋红,写实面貌更加浓郁,富于蓬勃的时代气息,对于传统中国画的转型进行了大胆尝试,表现出了可贵的艺术探索精神。
胡佩衡的山水画虽手法多样,但还是以学南宗。
系即用披麻效和类于披麻效一系为最优。
这一系大抵是学黄公望,王蒙以至沈周,文微明直至四王一系。
这也是当时画山水画常见的方法。
不过胡佩衡画得更轻松,更得体,其中也小有变化。
他学北宗一系画和学宋画一系差不多。
用硬线勾出轮廓,加以小斧劈皱但小斧劈皱已经他改造,是一种半皱半点式的画法,画得也很好。
他还有南北宗结合的画法:即重线条加斧劈皱再加点子皱。
他自己说“余爱临北宗画,且余所写南宗画,多有北宗意"反之,他的北宗画里也有南宗意他的兼有北宗和南宗的一系画中,有时又加淡青绿画得更好。
这路画他似乎画的时间都很长,但也有草草数笔的山水,他自谓学石涛大多是抒发情性的自遣式作品,虽很简,但却很生动。
胡佩衡也画花鸟画,他的花鸟画主要是学齐白石的也学吴昌硕吴画苍浑,齐画清润二者结合。
胡佩衡不仅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他还致力于画学研究,是一位艺术教育家,一位出色的美术编辑,他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8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主编《绘学杂志》,其中他主编的《湖社月刊》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坚持时间最长的美术刊物之一,胡佩衡撰写的画史画论著述 中不乏精辟的见解,他与陈师曾、徐悲鸿等人一起反对中国画刻板因袭仿古的风气,力倡“用古法去写生,由写生而创作”,主张从事中国传统绘画要提高全面修 养。
他早年先后在北平师范、北平艺专等学校担任教职,1920年主办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发扬函授艺术教育的形式,编辑出版了《胡佩衡课图画稿》、《芥子 园画谱》等传统绘画技法普及读物,成为青年绘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