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逢吉(?~950年),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中国五代时期后汉宰相。其父苏悦为后汉刘知远从事。刘知远镇守河东时,苏逢吉常代父作奏记。苏悦向刘知远推荐逢吉说:“老夫耄矣,才器无取。男逢吉粗学援毫,性复恭恪,如公不以□(□=犭+屯)犬之微,愿令事左右。”【注:《旧五代史》】刘知远召见苏逢吉,见其精神爽秀,甚爱之,用为节度判官。
杜审权(生卒年不详),唐懿宗朝宰相。字殷衡。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杜如晦六世孙。进士登第,初仕任江西观察判官,后以书判拔萃,拜右拾遗。转左补阙。
金熙宗完颜亶(1119年2月28日-1150年1月9日),金朝第三位皇帝(1135年2月10日—1150年1月9日在位)。女真名合剌,汉名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嫡长孙,完颜宗峻之子,母为蒲察氏。完颜亶自幼随辽代进士韩昉学习汉文经史,又常到皇家图书馆稽古殿研读中原典籍,汉文化程度很深,他还常常同韩昉等人"执射赋诗"。天会十年(1132年),在完颜宗干、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完颜希尹等诸宗亲勋贵的支持下,受任为谙版勃极烈,确定为皇位继承人。天会十三年(1135年),金太宗驾崩,完颜亶登基为帝。此后,宗翰、宗干
陈宏谋(1696~1771年),字汝咨,广西临桂人,中国清代中期重臣、学者。雍正元年(1723)参加乡试居第一名,后即考中进士,授检讨。四年,迁为郎中,后累迁至甘肃巡抚。乾隆九年(1744)调任陕西巡抚,十一年调往江西、湖北,十二年复调任陕西巡抚,并署为陕甘总督。十五年加兵部侍郎,是年冬调离。十九年三任陕西巡抚,二十年调任甘肃,二十一年第4次担任陕西巡抚。十余年中,陈宏谋先后四摄陕政,累计任职时间八年有余。因而,对陕省的自然环境,社会风俗,生产状况及官吏等比较熟悉。他在陕西时,曾招募江、浙一带善于养蚕的人
勒保(汉语拼音:lè bǎo),(1739~1819),中国清代嘉庆年镇压白莲教起义的清军统帅。字宜轩。满洲镶红旗人,费莫氏。历任兵部主事、太仆寺少卿、兵部右侍郎、山西巡抚、陕甘总督等职。乾隆六十年(1795),调任云贵总督。在镇压苗民起义中,勒保先督办军需,后与将军明亮、提督鄂辉等接办军务,以功晋一等威勤侯。嘉庆二年(1797),调任湖广总督。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是清朝主要的统兵将帅之一。曾任四川总督、经略大臣,节制川、楚、陕、豫、甘5省军务,首倡坚壁清野之策,令百姓各依山险扎寨屯粮,并团练乡勇以自卫。
廉希宪(1231~1280年),字善甫,畏吾儿(亦称回纥,居今新疆天山南部)人,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燕南诸路廉访使布鲁海牙之子 。13世纪初,回纥国依附于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时,廉希宪之父布鲁海牙随国王东迁,成为成吉思汗的随从。从此后,其家成为蒙古贵族。
张煌言(汉语拼音:Zhang Huangyan,1620~1664),中国清初抗清领袖。字玄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兵渡江后,江南人民纷起反抗。顺治二年(1645)张煌言、张名振和钱肃乐等在浙江起义。张煌言到台州(今浙江临海)迎接南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并据守浙东山地和沿海一带。永历帝册封张煌言为兵部尚书。十二年,张名振病死。张煌言继续领导义师同郑成功并肩作战,并派人联系荆襄13家军,共同抗清。十五年,配合郑成功北伐金陵(今江苏南京),与杨朝栋水师前镇上溯芜湖。当北伐失败郑成功南退时,张
袁宗皋(1452-1522),字仲德。今湖北石首人。明代官员。明景泰四年(1452年)出生于石首城南郊(今高基庙镇肖家岭),成化癸卯年(1483年),与其弟袁宗夔皆中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中进士。被选充兴王府(湖北钟祥,朱祜杬的住所)长史。励精奉公,除弊惩奸,部属畏服,不敢强取民财。深得献皇(世宗父)赏识。弘治十年,献皇奏升他为通议大夫,授正三品。正德十年(1615年),献盘又妻称他清廉谨慎,政事练达;进江西按察使。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袁宗皋随朱厚熜入北京继位。不久,大礼议事件爆发
失吉忽秃忽(汉语拼音:Shiji Hutuhu),大蒙古国首任大札鲁忽赤。又译忽都虎、忽覩虎、胡土虎,汉人称他为胡丞相。塔塔儿部人。1196年,塔塔儿部被金军攻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受金朝的调遣,起兵助战,破其营寨。忽秃忽年幼,为蒙古军所获。蒙古惯例,对敌方孩童不加屠杀而掳作奴婢,遂由铁木真之母将他收为养子。及长,成为铁木真最亲信的侍从。
桑哥(?—1291年),藏族,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东部噶玛珞部落人,自幼聪慧过人,曾拜著名大喇嘛胆巴为师。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元朝帝师八思以弟子关系留用身边,忽必烈十分常识其才,调赴大都,长为总制院使,掌全国佛教及吐蕃军民事务,至元十三年(1276年)西藏部分官员拥兵叛乱,桑哥受命率10万藏兵入藏平叛取胜,稳定了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