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士儋(1522-1581),字正甫,又字棠川。因官至内阁大学士,人称“殷阁老”。明代济南历城人。自幼勤奋好学,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充任裕王朱载 (即穆宗隆庆皇帝)的讲官。后又迁为右赞善,进官洗马,仍负责教育裕王。
隆科多(?~1728),中国清代大臣。满洲镶黄旗人。佟国维第三子,康熙帝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弟。隆科多于康熙朝累官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康熙帝临终,王大臣受顾命者,惟他一人。他参与雍正帝夺权。雍正帝之立,外得力于年羹尧,内得力于隆科多。世宗即位,以拥戴殊勋,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备极宠任,呼为舅而不名。铨选官吏,不经奏请,任意为之,号为佟选。随后,迅速被解除步军统领一职,以削弱其过分庞大的权力。隆科多平素与川陕总督年羹尧交结甚厚。雍正三年(1725),年败,隆科多以党附年羹尧、徇庇查
于慎行,字可远,又字无垢。明代兖州东阿(今地属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人,中国明代诗人、文学家。。 字可远,又字无垢。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选为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初年,参修实录,事竣后,升为修撰,充皇帝日讲官。
熊赐履(1635-1709),字敬修,一字青岳,湖北孝感闵集乡人,清代大臣、学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任职检讨,迁任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侍读,以直言论事著称于时。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任秘书院侍读学士,又上书论政,两次均为权臣鳌拜所忌,后升为国史院学士,改任翰林院学士,经筵讲官。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清圣祖嘉称他的才干,迁官内阁学士,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他因票拟(内阁接到奏章后,用小票写所拟批答,再由皇帝朱笔批出)有误而图隐瞒,被免官,
薛瑄(汉语拼音:Xue Xuan,1389~1464),中国明代思想家。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今稷山县)人。进士,曾任大理寺正卿、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等职,晚年辞官居家讲学、著述。认为理在气中,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称“遍满天下皆气之充塞而理寓其中”,“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理气无缝隙,故曰器亦道也,道亦器也”。但亦接受“理具于心”和“性即理”的观点,承认物我内外同是一理,同是一性。著有《读书录》、《薛文清集》。
沈鲤(1531-1615),字仲化,号潜斋,又号龙江,商丘睢阳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明神宗时名臣。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杨嗣昌(汉语拼音:Yang Sichang,1588~1641),中国明末大臣。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天启两朝,历官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等。崇祯元年(1628),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守霸州。七年,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山西军务。当时,中原饥荒,农民军蜂起,杨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划,帝异其才。十年至京,深受崇祯帝信任,所奏请无不听。曾奏请增兵12万、增征剿饷、团练壮丁,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网战术,企图以剿抚兼行
斡道冲(?~1183),中国西夏仁宗李仁孝时大臣。字宗圣。先世灵武(今宁夏灵武)人,从夏主迁居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世代掌修夏国史。精通五经,译《论语注》,作《论语小义》20卷,又作《周易卜筮断》,用蕃字(西夏文)写成,流行夏境。天盛三年(1151)为蕃汉教授。在朝刚介直言,与御史中丞热辣公济、翰林学士兼枢密都承旨焦景颜共同抵制外戚任得敬的专权和分国活动。任得敬被诛后,辅佐仁宗稳定政局,发展文化,很多重要典籍即在此时刊印。乾祐十四年(1183)死,为相十数年,家无私蓄,藏书甚多,死后,仁宗图画其像,从祀于
李鸿藻(1820-1897),字季云、寄云,号石孙、兰孙、砚斋。河北高阳人。清咸丰二年贡士。曾历任清内阁大学士和兵、礼、工、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有“高阳相国”之称。他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对清廷大政有过重要影响。清光绪二年(1876),李鸿藻兼任总理衙门大臣,形成以其为核心的清流派。光绪三年清廷平定新疆阿古柏之乱,次年李鸿章派崇厚与俄方谈判收回伊犁,崇厚擅自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吉亚条约》,李鸿藻发动清流派弹劾李鸿章用人不当,使条约得以改订,保住了上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李
宋权(1598-1652),字元平,号雨恭,又号梁园、归德老农。明天启辛酉(1621年)举人,乙丑(1625年)进士。历任山西太原府阳曲县知县,吏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兵科左给事中,山西接察司督粮道副使,大名道副使,顺广道副使,遵化道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顺天巡抚。入清后仍巡抚顺天。顺治三年(1646年)诏拜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不久加太子太保。清顺治九年 (1652)六月十二日卒,享年55岁。“讣闻,中朝震悼,予恤优厚,赠少保,谥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