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龙(1912—1942),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四旅政治部副主任。原名陈刚成,1912年11月10日生于河北深县。家庭贫困。在哈尔滨当学徒时,阅读了大量的马列等进步书刊,思想倾向革命。曾入哈尔滨法政大学夜班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参加中共哈尔滨省委领导的反日同盟。1935年在北平参加“一二•九”运动。后返回故乡,组织当地教师办“读书会”,通过课堂,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
傅以渐(1609~1655),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字于磐,号星严。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县。幼年家境清贫,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夺状元,任宏文院修撰。顺治八年(1651),任国史院侍讲。后为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1655),奉旨陈时务,上疏安民大计,受到皇帝赞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顺治十五年(1658),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十月以葬亲请假还乡,自此卧病不复出。
傅恒 (?~1769),清乾隆时大学士。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字春和。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子。清高宗孝贤皇后弟。乾隆十年(1745)授军机大臣,后晋户部尚书、列议政大臣。十三年为协办大学士。
奕䜣(1832年~1898年),中国晚清大臣,洋务派首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宣宗道光帝与孝静成皇后之子,清文宗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六弟。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宣宗驾崩,遗诏册封奕䜣为亲王。咸丰三年(1853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清文宗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奉命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并与英、法、俄三国签订《北京条约》。在此期间,不仅与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礼部侍郎宝鋆等结成权势集团,也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咸丰十一年(1861年),奏请改变清朝外交通商制
文祥(1818~1876),中国晚清洋务派大臣。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满洲正红旗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署刑部侍郎。咸丰八年(1858),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授礼部侍郎,后又历任吏部、户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统、左翼总兵。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出走热河(今河北承德)时,随恭亲王奕訢留北京与英法议和。次年,与奕訢及大学士桂良等联名奏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被任为总理衙门大臣,任职期间,倡导洋务“新政”,成为清朝中央
穆彰阿(汉语拼音:mù zhāng ā),穆彰阿(1782-1856) : 清末官员。满洲镶蓝旗人。受道光帝宠信,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门生故吏甚多,时称“穆党”。鸦片战争时,阻挠禁烟,媚外求降,为投降派首领。道光帝死后被革职。
野利仁荣(?~1042),西夏开国重臣。西夏景宗李元昊皇后野利氏疏族。
赵舒翘(184~71901)字展如,号琴舫,晚年号慎斋。陕西长安人。清同治九年(1870)科试一等补廪生,十二年(1873)中举,翌年又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此后十年间,先后在刑部任提牢厅主事、直隶司主事等职。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多次平反冤案,“直声震天下”。光绪八年(1882)以平反河南王树汶冤狱,升员外郎。他还承其舅父薛允升钻研刑律,著成《提牢备考》二卷。在参与处理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丧失主权与领土的《里瓦几亚条约》等案时,严拒贿赂,并对行贿者痛加斥责。
范复粹(?-1657),字玉坡,号清六,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明万历进士,后仕泰昌、天启、崇祯共四帝,人称范阁老。历任开封府推官、河南道御史、礼部左侍郎、大礼寺丞、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太子太傅。明亡,范不仕清廷,归隐黄县城南卢山,卒于清顺治十四年,享年80余岁。在其为官期间,敢直言政事。明廷欲将驻守辽东的毛文龙部迁移内地,范复粹力排众议,陈明利害关系,明廷采纳其意见。范忠于职守,体恤民情,经常上书要求惩治贪官污吏,政声较好。曾一度出任陕西按察使。崇祯十三年(1640),任内阁首辅,并于翌年被崇祯皇帝
郭朴(1511年5月14日~1593年6月17日),字质夫,世称东野先生,乡人呼为“郭阁老”,明代安阳人。生于1511年四月十八日(5月14日)。嘉靖十四年(1533年)考中进士。嘉靖四十年(1561年)冬,郭朴任吏部尚书。四十二年三月,离职回籍守父丧。四十四年四月,世宗召朴回京任职。郭朴因守制(3年)未终,不愿赴任。但世宗念其做官廉正,特欲用之,未准其请,他只好离家再次出任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