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753~805),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登进士第,中博学宏词,调郑尉,罢归,复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德宗立,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贞元八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裴延龄构之,贬忠州别驾。顺宗立,召还,诏未至,卒赠兵部尚书,谥曰宣。集二十七卷,今存三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首(含句一)。
伯有(汉语拼音:bó yǒu),春秋时郑大夫良霄的字。姬姓,良氏,名霄,字伯有,是子耳的儿子,郑国的卿。伯有主持国政时,和贵族驷带发生争执,被杀于羊肆。传说伯有死后变为厉鬼作祟,郑人互相惊扰,以为"伯有至矣!"见《左传.襄公三十年》﹑《昭公七年》。后用以代称受屈或含冤而死的人。
杨约(生卒年不详),字惠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炀帝时大臣,杨素异母弟。童年时曾因爬树玩耍,不慎坠地受伤。成年后入宫做了太监。他性情沉静,好学强记,但为人狡诈。杨素对他倍加亲善。每有所为,总先同杨约相商。北周末年,杨素立下战功,杨约也蒙受恩惠,赐爵安成县公。隋文帝杨坚改朝后,杨约被封为邵州(今山西垣曲县)刺史,进爵宗正少卿,后转大理少卿。
刘幽求,唐朝诗人。冀州武强人。圣历中,举制科,中第。临淄王入诛韦庶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所下制敕百馀道,皆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睿宗即位,行尚书右丞,迁吏部尚书,拜侍中。开元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乃以幽求为左丞相。后坐怨望,贬卒。诗一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首。
李麟(生卒年不详),字振公,原籍延安,后迁居咸阳。青年时应募从军,随将军赵良栋部南下云南讨伐吴三桂叛乱,以战功升为都司佥书,后任张家口营游击。康熙三十五年(1696),他随将军孙思克进兵漠北,进讨准噶尔部噶尔丹叛军,以战功迁四川化林营参将。三十九年(1700),爆发昌侧集烈反清事件,他奉命领兵渡泸水(即金沙江上游)进攻磨冈(在今湖南石门县西北),因夜间迷失道路,未到达指定地点,被提督加贻误军机罪。康熙帝下诏命总督锡勒达等人审讯,因念他以前战功,免于治罪。后再升任登州总兵官。五十七年(1718),西藏发生策
郑愔,唐朝诗人。字文靖,沧州人。年十七,进士擢第。天后时,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易之败,贬宣州司户,既而附武三思,累迁吏部侍郎。景龙三年(709)二月,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不久受到弹劾,贬为江州司马。后再迁秘书少监。后预谯王重福谋,被诛。诗一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5首。
孔父嘉(前765年-前710年),子姓,名嘉,字孔父,孔子六世祖,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弟弟微仲的九世孙,宋国第五任国君宋前闵公的六世孙。孔父嘉做过宋殇公的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父督所杀,其后代为避灭门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了鲁国人。
杨收(816~869年),唐朝诗人,唐懿宗朝宰相。字藏之,杨发之弟。祖籍华阴(今陕西华阴市),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其父杨遗直客于苏州,因家于吴(今江苏苏州市)。十三善文咏,吴人呼为神童。会昌元年登第,累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韦保衡所倾,长流驩州,赐死。诗三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首。
敬翔(?~923年),字子振,同州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人,唐朝侍中敬晖之后,唐末至五代时期后梁大臣,历任后梁崇政院院使、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等职,是后梁太祖朱温的谋臣。
源乾曜,唐朝诗人。相州临漳人。举进士。景云中,累迁谏议大夫。开元初,以太常卿姜皎荐,拜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寻迁户部侍郎,转尚书左丞。擢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进位侍中,后拜尚书左丞相,与张嘉贞、张说相次知政事。终太子少傅。诗四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