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彩(1900~1973),中国汉剧演员,工丑。湖南常德人。11岁开始学艺,后流动演出于洞庭湖及沅江、澧水下游一带。师承胡春阳,以精湛的武功特技走红。他博采众长,跨班苦学一家戏,因而兼擅文、武、高、弹。他塑造的戏曲人物,栩栩如生,形神兼妙,脍炙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更注重观察、体验生活,演技愈精,对常德汉剧丑角的表演艺术有所发展和创造。代表剧目有《拦马》、《捉撮狗》、《鞭打督邮》、《蒋干盗书》、《活捉三郎》、《何乙保写状》、《祭头巾》等。
新凤霞(汉语拼音:Xin Fengxia,1927~ ),中国评剧演员,工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天津市人。6岁开始学京剧,13岁拜师改学评剧,一年后即担任主角。1949年到北京演出,声誉鹊起。她功底扎实,勤学苦练,并得到名家指导,不断充实声乐和表演等各方面的知识,在表演旧剧目、排演新剧目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新的唱腔和板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折磨,以致偏瘫,不能重返舞台,乃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她曾从齐白石学画,以后发奋写作。她写的回忆录出版后已译成英文,传播海外。她演出的代表剧目
马师曾(汉语拼音:mǎ shī zēng),(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字伯鲁,号景参,广东顺德龙潭 (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人,粤剧表演艺术家。1917年,在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学戏。不久,受雇于新加坡庆维新粤剧团,后转入长春粤剧团编演新戏,并拜著名小武靓元亨为师。此后,一直在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广州以及美洲、越南、马来亚等地演戏或拍电影。马师曾在1944年与红线女结婚。
李少春(汉语拼音:lǐ shǎo chūn),(1919~1975),中国京剧演员,工老生、武生。原籍河北霸州。幼居上海,随父李桂春练功学戏,后从陈秀华、丁永利学老生、武生戏,打下文武技艺的坚实基础。定居北京后,拜师余叔岩,得其亲授《战太平》、《定军山》、《打渔杀家》等剧。同时从多方面钻研杨(小楼)派艺术,技艺日进,驰名南北。20世纪30年代末组班演出。李少春是文武兼长的演员。文戏师承余派,武戏宗法杨派,并有自己的创造。他行腔以圆熟婉转和低沉回荡取胜,念白跌宕有致,演靠把戏、短打戏、红生戏各具特色,得心应
侯喜瑞(1892~1983),中国京剧演员,工架子花脸。回族。原籍河北衡水。11岁入喜连成科班,为该社最早成名的八大弟子之一,曾从李寿山学梆子老生,从萧长华、韩乐卿学京剧,后拜名净黄润甫为师,得其真传。融合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世称侯派。他在表演上注重形式美,矫健、细腻、唱念口劲严紧、字韵准确,常用炸音、沙音、立音,讲究顿挫。武功精湛,身段利落。他利用长腰、立腰等以弥补身材瘦小之不足。他的脸谱形象生动,尤以细致见称,自成一家。他晚年执教于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戏曲学校等艺术院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迫害
侯玉山(1893-1996 ),北方昆曲演员。汉族。河北高阳人。侯玉山的戏路宽,功夫硬,气质朴实,表演富于乡土气息。能演花脸、武生、武丑、老生戏60余出,并擅长濒于失传的弋腔。他以大净戏著称,享有活钟馗的美名。
郝寿臣(1886~1961),中国京剧演员,工架子花脸。原籍河北香河,幼年随父迁京。7岁学艺,从师吕福善学铜锤花脸,艺名小奎禄。曾从唐永常、朱子久、阎宝恒等学艺。在唱功上,他私淑金秀山;做功受到黄润甫的传授,熔铜锤、架子花脸于一炉,唱念上自成一格,世称郝派。郝派艺术以气魄取胜,唱念韵味浑厚,工架凝练,表演浑然一体。他艺术态度严谨,善于刻画人物,数十年艺术生涯中,在220余个剧目中扮演过160多个主要和次要角色。先后与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等合作,提高了花脸行当的地位。从1952年起
黄粦传(1924~1966),中国汉剧演员,工老生。又名黄仪。广东大埔人。12岁入大埔同艺社,师承李祝三、詹欣、郭维政。他精于唱功,高低音运用自如,行腔遒劲。还精通音律,熟习文、武场乐器演奏技巧,善于吸收其他剧种的唱腔融化于广东汉剧之中。他和黄桂珠同为当代复兴发展广东汉剧的主要代表。擅演的剧目有《百里奚认妻》 、《齐王求将》 、《击鼓骂曹》、《林昭德》、《红书宝剑》和现代戏《一袋麦种》等。《齐王求将》和《一袋麦种》曾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栗成之(1880~1952),中国滇剧演员。云南昆明人。自幼酷爱戏曲。1906年前后从事业余演出,1910年正式搭班,工老生,嗓音洪亮圆润,行腔舒展大方,念白清晰有力,做工潇洒细腻,尤以善用眼神表现人物感情称绝一时,有“滇剧谭鑫培”之誉。中年以后,他除了坚持演出外,还从事戏曲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培养出许多优秀滇剧青年演员。他对发展滇剧贡献颇大。其代表剧目有《七星灯》、《胭脂雪》、《四进士》、《醉金殿》等。编著《滇剧指南》12册,收录经他整理改编的滇剧传统剧目,并附有他的艺术见解和表演心得。
田际云(汉语拼音:Tian Jiyun,1864~1925),中国河北梆子演员,工花旦。艺名响九霄。原籍河北高阳。12岁入涿县双顺科班学花旦兼小生,15岁时便崭露头角,演出活动遍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曾自建科班,培养出许多名角。于清末被选入踦平署外学。他自编自演新戏,在当时颇有移风易俗的影响,为此竟遭清 拘禁百日。他多次倡办赈灾义演,成立北京第一个女子科班崇雅社。他功底坚实,技艺精湛,最善于演扇子戏。除本工花旦外,兼能演青衣、武生、老生、小生。代表剧目有《十万金》、《珍珠衫》、《梅龙镇》、《跪楼》、《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