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是娥(1923—1988),女,原名潘咏华,艺名丁是娥,当代沪剧表演艺术家。浙江湖州南浔镇马腰潘家兜人。9岁从师丁婉娥,习艺旦、正旦,边学艺,边演出。12岁在丁婉娥主办的儿童申曲班里,与儿童演员一起演出,成为该班台柱之一,人称“小小婉娥”。民国28年(1939)进入正规剧场,与前辈名伶同台演出,初露头角。18岁,应聘到鸣英剧团、施春轩剧团和文滨剧团当演员。1936年秋,上艺沪剧团成立,为该团主要演员。1947年秋,丁是娥和解洪元一起组织上艺沪剧团,这时她已是沪剧界令人瞩目的明星。
汪桂芬(1860-1906年),名谦,字艳秋,号美仙,小名惠成。湖北汉川城关人,梨园世家出身。其父汪连宝是清道光、咸丰年间春台班有名的武生。桂芬七八岁时父母就相继去世,为了糊口到京城春茂堂做了私坊弟子,工老生,兼习老旦。因其前额较突出,便有了“汪大头”的绰号。汪桂芬学戏天分极高,到十一二岁就能上台,且能演几出老生、老旦的重头戏。他十分刻苦地勤学苦练,几年后,他的一副嗓子极为美妙。其嗓音高亢浑厚,善于运用丹田气和脑后音,歌声响遏行云,发音吐字饱满,韵味十足,极富立体感。其唱腔激昂雄劲,善于表达激愤慷慨的情绪
小香水(汉语拼音:Xiao Xiangshui,?~1945),中国河北梆子演员,工青衣、老生。河北宝坻人(今属天津市)。原名李佩云,后其母改嫁,易姓赵。长期在天津演出。其师为梆子老生魏联升,师徒合作演出,珠联璧合,脍炙人口 。她在京 、津一带享盛名10余年。青衣拿手戏有《桑园会》、《大拾万金》等;老生拿手戏有《辕门斩子》、《四郎探母》、《回荆州》、《蝴蝶杯》、《三娘教子》、《走雪山》等。其女小小香水,也是河北梆子演员。
余洪元(汉语拼音:Yu Hongyuan,1875~1937), 中国汉剧演员,专工末。湖北咸宁人。曾拜胡双喜为师,兼取任天全等名家之长,融会贯通,独树一帜。他的演出活动遍及荆州、沙市、汉口一带,还曾到过北京,享誉40年不衰。他曾与京剧名老生汪笑侬同台演出。他演《四进士》中的宋世杰,《盗宗卷》中的张苍,曾得到余叔岩、周信芳等的赞赏。他嗓音宽洪圆亮,艺风质朴,以腔带情,特别感人。能戏很多 ,尤擅袍带戏 ,如《兴汉图》、《乔府求计》、《六部审》、《李陵碑》、《状元谱》、《群英会》等。
孙菊仙(汉语拼音:Sun Juxiɑn;1841-01-23~1931-07-29),中国京剧演员,工老生。名濂,又名学年,号宝臣。生于天津,卒于天津。成名后,天津观众都叫他“老乡亲”,后便以此为艺名。
姜妙香(汉语拼音:jiāng miào xiāng),(1890~1972),中国京剧演员。祖籍河北河间,生于北京。原名汶,字慧波。7岁拜师学京剧,习旦脚。1901年入宝胜和班。1915年后入双庆班,改演小生戏,开始与梅兰芳合作。曾随梅兰芳剧团赴日本、中国香港
演出。1951 年调任中国戏曲学校教授。演出的剧目有《穆柯寨》、《醉酒》、《宇宙锋》等。著有《谈梅兰芳的〈洛神〉》、《谈梅兰芳的〈黛玉葬花〉》等文章。
黄润甫(1845~1916),中国京剧演员,工架子花脸。满族。北京人。初为票友,后拜四喜班朱志学为师。他的老师还有钱宝峰、庆春圃和徐宝成。他的曹操戏多宗其师而又有所发展,有“活曹操”之称。他曾细心观察当时清廷贵族和大太监的举止行动,提炼入戏,成功地塑造了金兀术、刘瑾等艺术形象。他的唱腔平直,但讲究字韵;唱法以炸音为主;韵白声慢而文,京白清脆嘹亮,尤重工架身段,讲究造型美。他的弟子侯喜瑞得其真传,郝寿臣虽非正式门人,但在表演上亦受其教益。代表剧目有《阳平关》、《李七长亭》、《打焦赞》、《法门寺》、《战宛城》
俞振飞(汉语拼音:Yu Zhenfei,1902~1993),中国昆曲、京剧表演艺术家。江苏松江人。6 岁起从父粟庐习曲,14岁向沈锡卿、沈月泉学习表演,后又拜蒋砚香为师,学京剧小生。29岁时,赴北京拜小生宗师程继先为师,成为专业演员。他长期与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马连良、张君秋等合作。1958年,曾参加中国艺术代表团赴英、法等7国演出,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他在唱曲艺术上 ,注重字、气、音、节,讲究吞吐虚实,发展了俞派唱法。工冠生、巾生、穷生、雉尾生,尤以表演巾生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极富书卷气,这
王秀兰(1932~ ),中国蒲剧演员。山西临猗人。1939年入西安晋风剧社,拜原筱亭(艺名月月鲜)为师,学蒲剧花旦。他在两年中学会并演出9出折子戏及10出大本头戏,在西北一带享有盛名。曾受到孙广盛、王存才、筱艳秋等人的教诲及梅兰芳、程砚 秋的指点,加之以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因而戏路宽,功底坚实;努力进行改革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与闫逢春、相虎臣、张庆奎和筱月来并称蒲剧五大泰斗。代表剧目有《杀狗》、《卖水》、《藏舟》、《窦娥冤》和现代戏《蛟河浪》。
彭俐侬(1930~ ),中国湘剧演员。湖南长沙人。自幼随父湘剧名琴师彭菊生学艺,早期受吴绍芝指点,后又从萧全祥学戏。在桂林和滨湖一带颇负盛誉。她以正旦见长,兼习做工旦。嗓音清亮,功底深厚,讲求韵味,吐字行腔自成一派。除演出外,还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为湘剧艺术培养人才,其中佼佼者有左大玢、陈爱珠等。代表剧目《琵琶上路》、《双拜月》、《打雁回窑》、《打猎回书》等 。主演的《拜月记》在1957年摄制成电影戏曲艺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