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清(汉语拼音:Xu Shaoqing,1907~1969),中国湘剧演员 ,工老生。湖南浏阳人。幼年入老案堂班学艺师承彭申贤。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湘剧抗敌宣传队,辗转湘南、桂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擅演高腔戏,演唱吐字清晰,表演朴实严谨。打破湘剧靠把老生重做、唱工老生重唱的成规,融合两者之长,发展了大靠老生的表演艺术,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他还积极提倡并演出现代湘剧。著有《我学湘戏》、《湘剧高腔初探》等著作。代表剧目有《琵琶记》、《牛头寨》、《双拜月》等。
王瑶卿(1881~1954),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祖籍江苏清江,生于北京。9岁开始学戏,先后师承田宝林、崇富贵、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钱金福等人学青衣、刀马旦,打下了旦行文、武、昆、乱的坚实基础。曾向时小福、陈德霖等名家请教,技艺大进,还与红豆馆主(溥侗)共同切磋艺术。1902年秋入选踦平署外学民籍学生。常与谭鑫培、杨小楼合作演出,名重一时。1909年自己挑班,重排或新编演出多种剧目,发挥了创作才能,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生行领衔的局面,形成了风格清新的王派。王瑶卿的唱功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
周传瑛(汉语拼音:Zhou Chuanying,1912~ ),中国昆曲演员。工小生。原名根荣。江苏苏州人。4岁学艺。1921年入苏州昆剧传习所,师承沈月泉,擅长大小冠生、巾生、翎子生、鞋皮生。出师后用艺名传瑛,在新乐府、仙霓社等昆班为主演,兼任教师。抗日战争时期,昆曲传字辈演员被迫改行,昆剧濒临湮没,他仍坚持演出,并担任编剧、导演。1956年,他与王传淞等人演出《十五贯》,这出戏周传瑛在《十五贯》中饰况钟不仅使昆曲走向新生,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推动了当时的戏剧改革工作,也使他获得很高的声誉。
郭品文(1891~1969),中国祁剧演员。工小生,湖南祁阳人。12岁入芝兰班品字科学艺6年,为何月波、何翠福的得意门生。他的演出活动遍及湖南、桂北等广大地区,曾是许多江湖班的台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参加公立剧团演出,并执教于戏校,培养出众多青年演员。他能文能武,唱做俱佳。表演刚柔相济,活泼灵巧,腕功、指功尤有绝招。擅长周瑜戏,有活周瑜之称,在祁剧小生中自成一派。代表剧目有《三气周瑜》、《活捉子都》、《白门楼》、《金龙探监》、《黄鹤楼》等。1955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以主演《黄鹤楼》获演
白驹荣(拼音:bái jū róng),(英语:Bai Jurong;1892~1974-02-13),中国粤剧演员,工小生。原名陈荣,号少波。广东顺德人。卒于广州。
潘凤霞(1933~ ),中国赣剧女演员。原名王凤香。江西玉山人。出身艺人家庭,先后拜潘金晋、杨桂仙、朱寿山为师,学驮梁旦。她的戏路较宽,除演闺门旦、泼辣旦、小旦外,偶尔也串演老生、小生、彩旦,都有自己的特色。她主要在赣东北、闽北一带演出。唱腔圆润甜脆,喷口有力,善于抒发人物内心感情。她还注意吸收借鉴其他剧种,融会于赣剧的表演艺术中。代表剧目有《僧尼会》、《孟姜女》、《白蛇传》等。她演出的《珍珠记》、《还魂记》曾搬上银幕。潘凤霞还积极运用赣剧艺术表现现实生活,演出歌颂英雄人物的现代戏《江姐》、《方志敏》、《
金少山(汉语拼音:jīn shǎo shān),(1889~1948),中国京剧演员。工铜锤花脸,兼架子花脸。满族。北京人。自幼随父金秀山学艺,兼学何桂山,并由韩乐卿传授武功。在做功方面受到黄润甫的熏染,何通海曾传授给他不少开场戏。因变声期较长,师从屈兆奎。学过诙谐戏,他正式拜师是小生德珺如。嗓音恢复后,到上海搭班长期演出,戏路逐渐宽广。他嗓音洪亮浑厚,高中低音都能响堂。在继承其父铜锤唱腔的基础上,吸收架子花脸的唱做,突破了两者严格分工的界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有金霸王之称,与郝寿臣并称黑金白郝。19
余叔岩(汉语拼音:Yu Shuyan,1890~1943),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名第祺。湖北罗田人,生于北京。京剧形成初期老生演员余三胜之孙。少年时曾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天津演出。幼承家学,后拜谭鑫培为师,技艺大进,成为谭派主要传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余派。余叔岩的嗓音虽欠洪亮,略带沙音,但清醇甜润别有韵味,被喻为云遮月。他唱腔刚健苍劲而又婉转甜润,精于音律,讲究字音声韵,做功细腻,功架优美,文武兼擅, 戏路宽广。较之谭鑫培 ,另有一番境界 。代表剧目有《桑园寄子》、《打棍出箱》、《四郎探母》、《捉放
俞菊笙(汉语拼音:Yu Jushenɡ;1839~1914),中国京剧演员,工武生。名光耀、玉笙,字润仙,绰号“俞毛包”。原籍苏州。生于北京。幼年投张二奎门下,从杨二喜习武旦,后改武生。
丁果仙(1909~1972),中国晋剧演员。为晋剧史上第一位女须生,艺名果子红。祖籍河北束鹿(今辛集市)。幼年家贫,被太原丁氏收为养女。7岁拜孙竹林为师,11岁搭班演出,18岁誉满三晋。1936年赴北京演出,向京剧名家求教,吸收众家之长,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她创立了丁派表演艺术,对晋剧须生的表演艺术卓有贡献,尤以塑造品行耿直的苍头、院公和居官清廉的七品县令一类人物最为成功。她演出的《打金枝》摄制成艺术影片。代表剧目有《打金枝》、《蝴蝶杯》、《卖画劈门》、《空城计》、《芦花》、《日月图》、《八件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