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奎(汉语拼音:lǐ duō kuí),(1898~1974),中国京剧演员,工老旦。北京人。9岁入庆寿合班,11岁登台唱梆子老生,12岁入三乐科班学京剧老生。17岁变声后改学胡琴。26岁嗓音好转,高、宽、脆、亮俱全。又拜罗福山为师,改学老旦,并受到龚云甫的教诲。他与程砚秋、高庆奎、金少山等合作,在京、沪各地演出,深受观众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参加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长期合作。他以唱功见长,嗓音洪亮苍劲,吐字清楚,行腔流畅,韵味浑厚,中气尤为充沛,势如穿云贯石。他是现代影响
尹羲(汉语拼音:Yin Xi,1920~ ),中国桂剧演员,工旦。原名素贞,艺名小金凤。广西桂林人。4岁始学艺,初习武小生,后因跌伤改学旦角。随师唱野台戏,16岁成名。抗日战争时期,演出进步戏剧《梁红玉》,刺痛 当局,遭禁演。她承欧阳予倩的指点,表演艺术日趋成熟,在观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与谢玉君、李慧中、方昭媛并称桂剧四大名旦。她刻画的人物,细腻真挚,爽朗明快,活泼稳健。代表剧目有《拾玉镯》、《桃花扇》、《人面桃花》、《闹严府》、《洪宣娇》等。
王长林(1858~1931),中国京剧演员,工丑。原籍苏州。幼入北京胜春奎科班,先习武净,后专攻丑角。师事王文隆,文武不挡。清末被选入宫中踦平署外学演出。曾与谭鑫培、杨小楼等在北京长期合作,常随梅兰芳、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演出。他嗓音清脆,念白爽利,武功坚实,动作轻捷,于苍浑中显锋利。武戏擅长《偷鸡》、《盗甲》、《盗钩》、《盗戟》、《盗杯》、《打瓜园》,舞蹈戏有《问樵》、《小放牛》,文戏有《胭脂褶》、《女起解》、《审头刺汤》,并擅演《清风亭》的贺氏和《四郎探母》的佘太君等老旦角色。
郭宝臣(1856~1918),中国蒲州梆子(又称山陕梆子)演员,工老生。山西临猗人。少时学商,因羡名伶老元儿红张世喜技艺惊人,改入班学艺,未出科即已成名,艺名元元红。光绪二年(1876)进京入源顺和班,曾在天津、张家口一带演出,后领衔义顺和班12年,多次入清宫演戏。他嗓音洪亮,道白爽利,与谭鑫培齐名。他和谭鑫培经常互相切磋技艺,交换剧目,对梆子艺术的发展多有建树。擅长剧目有《浔阳楼》、《杀惜》、《三搜府》、《连营寨》、《摘星楼》、《走雪山》、《芦花记》等。
筱文艳(汉语拼音:Xiao Wenyan,1922~ ),中国淮剧演员,工青衣、花旦。江苏淮安人。原姓陈。5岁随父母逃荒到上海 。11岁正式学艺,得到不少老艺人的指点。先演娃娃生、娃娃旦,后专工青衣、花旦。还登台演出过京剧、昆曲、梆子、徽剧等其他剧种的剧目。她对淮剧的唱腔曲调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了“筱文艳自由调”。其特点是唱词不拘字数,曲调节奏变化多,花腔转折多,长于抒情。她还将民间小调改造后,运用到淮剧中,使之更加富于生活气息。代表作有《刘全进瓜》、《殷丽华送饭》、《千里送京娘》、《女审》、《王贵与李
米喜子(汉语拼音:mǐ xǐ zǐ),(?~1832),中国清代徽调演员。工老生。江西金溪人。幼入春台班习正生,后为台柱,享誉达20年。能戏甚多,以演关羽戏著称。他为人正直,兼通医道,有长者之风。代表剧目有《战长沙》等。传人有程长庚、丁四等。一说米喜子即湖北崇阳人米应先(1780~1832)。
侯俊山(1853~1935),中国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演员。工花旦,并擅长武生戏。山西洪洞人。9岁开始学山西北路梆子,13岁成名,因此艺名十三旦。在晋北、张家口一带演出。17岁进京搭全胜和班演出,1892年被选入踦平署外学。1911年回张家口定居,以演河北梆子为主。曾多次去上海、北京等地演出,声誉渐起。他还将《小放牛》传入北京,广为流传;并将板胡引入山西北路梆子,促进了北路梆子伴奏音乐的改革。代表剧目有《辛安驿》、《九花娘》、《红梅阁》等花旦戏及武生戏《伐子都》、《八大锤》等。
叶盛兰(汉语拼音:Ye Shenglan,1914~1978),中国京剧演员,工小生。原籍安徽太湖,生于北京。12岁入富连成班习青衣、武旦,后改习小生。先后从师张彩林、程继先、肖连芳、茹富兰。在科班时已崭露头角,出科后与马连良、言慧珠、章遏云、李玉茹等合作,并一度个人挑班演出。他扮相英俊,气度大方,表演细腻,嗓音宽亮,刚柔兼备,念白注重口劲和音韵,大小嗓结合自然,对于不同角色区别细致,安排得当。武功根底扎实,动作洗练,于稳健从容中显出脆、率。他能戏很多,文武昆乱不挡,尤以雉尾生最为擅长。他的艺术成就对当代
王天民(1914~1972),中国秦腔演员,工闺阁花旦。名天贵,字子纯。陕西岐山人。10岁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受业于党甘亭、陈雨农,专工闺门旦和花旦。1926年出科登台便崭露头角。后到北京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名家的赞赏和指导。他唱念俱佳,尤以做功见长,无论饰演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一颦一笑,都恰到好处,有“西京梅兰芳”之称。为人纯朴正直,扶危济贫,热心公益事业,深受同行爱戴。代表剧目有《柜中缘》、《葬花》、《颐和园》、《蝴蝶杯》等。
余三胜(汉语拼音:Yu Sɑnshenɡ;1802~1866),中国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工老生。谱名开龙。湖北罗田人(一说安徽怀宁人)。原为汉调末脚演员,清道光时进京,为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