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继先(汉语拼音:Cheng Jixian;英语:Cheng Jixian),中国京剧演员,工小生。安徽潜山人。
邝健廉(汉语拼音:Honɡxiɑnnü;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艺名红线女,广东开平市水口镇泮村人,生于广州西关。著名粤剧演员,人称“女姐”。代表曲《红烛泪》、《昭君出塞》、《荔枝颂》,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女腔,大陆官方称为红腔。2013年12月8日晚上20时40分在广州因心肌梗塞逝世。
陈伯华(汉语拼音:Chen Bohua;英语:Chen Bohua),中国汉剧演员,湖北武汉人,又名佩贞。
叶盛章(汉语拼音:Ye Shengzhang,1912~1966),中国京剧演员,工武丑。原籍安徽太湖,生于北京。幼入福清社学花脸,后转入富连成社习文武丑。从师萧长华、沈文成、郭春山、王连平、王福山等。他的很多剧目如《巧连环》、《打瓜园》等都是王长林亲传。由于诸多名师教诲,使他成为30年代至60年代的第一武丑。他功底扎实,武功精熟,嗓音宽亮,念做传神,尤其善于运用明快有力的道白、矫健利落的翻跌、火爆猛烈的武打表现人物性格。擅长表演机智勇敢豪爽的侠客义士如《三侠五义》里的徐良等角色,亦能演猴戏。曾自组金升社
魏长生(1744~1802),中国秦腔演员。工花旦。字婉卿,行三,人称魏三。四川金堂人。自幼家贫,入秦腔班学艺。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都,在双庆部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师。据吴太初《燕兰小谱》记载:“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当时荟萃于京师的秦、楚、滇、黔、晋、粤、燕、赵各地演员,纷纷向魏观摩学习,一时以魏长生为代表的蜀伶所演秦腔风靡京华。乾隆五十年,清廷禁演秦腔,魏一度加入昆弋班,后离京去扬州加入春台班,又红极一时。嘉庆六年(1801)重返北京,神韵不减当年,登场演出,仍声价十
李正敏(汉语拼音:lǐ zhèng mǐn),(1915~1973),中国秦腔演员,工旦。原名正堂,字艺华。陕西长安人。12岁入正俗社学艺,拜高登岳、党甘亭为师,习小旦、正旦。20岁便驰名西北各省。他的唱腔韵味醇厚,节奏鲜明,唱工细腻,重视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他的一些唱段,脍炙人口,有秦腔正宗之誉,对后辈演员影响极大。他的唱段曾于1935年由百代公司录成唱片。代表剧目有《五典坡》、《二度梅》、《白玉瑱》、《玉堂春》、《探窑》、《赶坡》、《重台》、《黛玉葬花》、《游西湖》、《白蛇传》等。
钱金福(汉语拼音:Qiɑn Jinfu;1862-02-17~1937-09-25),中国京剧演员,工武花脸,兼架子花脸。满族,北京人。幼入全福昆曲科班,全福班解散后,改入四箴堂科班,与陈德霖等同科,从于双寿、崇富贵学戏。早年曾被选入清昇平署外学。辅佐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演出,均受倚重。昆曲根底深厚,武功稳健,举手投足都给人以美感。尤擅长“把子功”。演长靠戏有大将风度;演火判、钟馗、花判、周仓等“毛净”戏于威武中见妩媚。拿手戏有《芦花荡》、《嫁妹》、《山门》、《祥梅寺》、《庆阳图》、《取洛阳》、《瓦口关
窦朝荣(汉语拼音:Dou chao rong;1891~1960),中国山东梆子演员。工老生。山东嘉祥县人。10岁入巨野县大姚班坐科学戏,初学小生,后改红脸(老生),20岁成名。他的嗓音圆润浑厚,高亢激昂,悠扬响亮;表演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他的代表剧目有《两狼山》、《太白醉酒》、《八宝珠》、《摔琴》等。尤以扮演《两狼山》中的杨继业,《太白醉酒》中的李白,人物塑造最为完美。
言菊朋(汉语拼音:Yan Jupeng,1890~1942),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蒙古族。北京人。少时酷爱谭鑫培的艺术,从陈彦衡学谭派戏,又得溥侗(红豆馆主)、王瑶卿、钱金福、王长林等名家教诲,1916年出入票房,借台练戏,声名渐起。1923年正式下海,代王凤卿随梅兰芳赴沪演出。20年代末期自己挑班,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嗓音条件,创造新腔,形成言派。文学修养较深,兼擅书画,尤精音律,对四声的运用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音韵、声腔是老生表演的重点,主张“腔由字生 ,字正而腔圆”。为人耿介,晚境多舛,
段二淼(汉语拼音:Duan er miao;1899~1969),中国上党梆子演员 。工小生,兼演须生。山西平顺人。9岁开始学戏,拜艺人麒麟为师。13 岁登台即获好评,从此专工小生 ,有活罗成之称。他以唱功见长 ,嗓音挺拔高亢,字正腔圆;身段刚健优美,擅翎子功,靠架功尤出色。抗日战争初期隐居不出。1944 年参加抗日根据地太南胜利剧团,演出进步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晋东南艺术学校校长。代表剧目有《乌鸦山》、《佘塘关》、《翠屏山》、《小宴》、《雁门关》、《长生殿》、《甘泉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