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禄官(?-307年),鲜卑族,神元帝拓跋力微之子,鲜卑索头部首领,294年—307年在位。294年,拓跋禄官继位。307年,拓跋禄官去世。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后,追尊拓跋禄官为昭皇帝。
拓跋猗迤(267年―305年),鲜卑族,文帝拓跋沙漠汗长子,西晋时期鲜卑索头部首领,295年―305年在位。拓跋猗迤相貌英俊,身材魁梧。元康五年(295年),拓跋猗迤的叔父拓跋禄官将索头部领土分为三部,以拓跋猗迤统率中部,居于代郡参合陂以北。此后,拓跋猗迤采纳大臣卫操的建议,召集接纳汉人;率军西征,降服二十多个部落;与西晋交好,接受西晋封号,并多次出兵援助西晋。永兴二年(305年),拓跋猗迤去世,终年三十九岁,其子拓跋普根继位。拓跋猗迤死后,卫操在大邗城为其立碑颂德。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后,追谥为桓皇帝。
王堕(?―356年1月),字安生,京兆霸城人,十六国时期后秦官员。博学有雄才,精于天文图纬。
拓跋普根(?―公元316年),代国第二十三任皇帝。
拓跋越(前?年--前41年),代国第五任皇帝,谥号“安皇帝”,亦称“安帝”“代安帝”,公元前81--公元前41年在位。
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徽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拓跋沙漠汗(?-277年),鲜卑族,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力微长子。拓跋沙漠汗身高八尺,英俊魁梧。初到魏国进贡,并留在魏国作人质。西晋建立后,拓跋沙漠汗继续作人质。拓跋沙漠汗作人质期间,深受礼遇,屡得馈赠,朝臣都和他亲近友好.很受人们归向敬仰。西晋大臣卫瓘因拓跋沙漠汗杰出卓异,担心成为后患,于是用财物贿赂索头部各部首领,挑拔他们与拓跋沙漠汗之间的关系。各部首领于是向拓跋力微进谗言,得到拓跋力微的默许后,矫诏杀害拓跋沙漠汗。北魏建立后,追尊为文皇帝。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期的大臣,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孙,曹魏司空王昶之子。承袭父亲京陵侯之位,属魏大将军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年),曹爽被杀,王浑随之免职。后来又被起用为怀县(今河南沁阳)县令,参司马昭的安东将军军事,任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年间(264年—265年),为越骑校尉。王浑曾辅佐晋武帝和晋惠帝两代君主,在晋初的军事和政治上作出了一定贡献。特别是在平吴作战方面功绩显著,因此官职累累升迁。
拓跋什翼犍(320年―377年),鲜卑族,平文帝拓跋郁律次子,烈帝拓跋翳槐的弟弟,十六国时期代国君主。建国元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兄长烈帝拓跋翳槐去世,拓跋什翼犍继位,改元建国。建国二年(339年),设置百官,分掌众职。以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建立法制,使百姓安居乐业。东自濊貊,西至破落那,南距阴山,北达沙漠,全部归服,人口达数十万。建国三年(340年),迁都云中郡盛乐宫。后和匈奴铁弗部交战数年,并与前燕联姻。建国二十八年(365年),匈奴铁弗部左贤王刘卫辰背叛代国,归附前秦。拓跋什翼犍率军讨伐刘
王彪之(305年-377年11月28日),字叔虎(《晋书》因避李虎讳而作叔武),小字虎犊,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晚期重臣,出身琅玡王氏,尚书右仆射王彬之子,宰相王导堂侄。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官至尚书令,曾与谢安等人对抗桓温,并于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唐书经籍)传于世。
王济(生卒年不详),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司徒王浑次子,官至骁骑将军、侍中。王济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娶常山公主。王济爱好弓马,勇力超人,又善《易经》、《老子》、《庄子》等。文词俊茂,名于当世,与姐夫和峤及裴楷齐名。王济生活奢侈,终年46岁,被追赠为骠骑将军。
拓跋肆(公元?年--公元114年),代国第九任皇帝。谥号“和皇帝”,史称“和帝”或“代和帝”。公元105年—公元114年在位。
王忱(?-392年),字元达,小字佛大,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大臣,中书令王坦之第四子,尚书右仆射王国宝之弟。弱冠知名,与王恭、王珣俱流誉一时。自恃才气,历位骠骑长史。太元中,出为荆州刺史,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晚年尤嗜酒,一饮连月不醒,或裸体而游。每叹三日不饮,便觉形神不相亲。妇翁家有丧事,忱乘醉往吊。妇翁恸哭,忱与宾客十许人连臂被发裸身而入,绕之三匝而出。卒于官,谥曰穆。忱著有文集五卷,(《隋书经籍志》注)传于世。
王接(268-306),字祖游,西晋河东猗氏人,西汉京兆尹王尊的十世孙。其父王蔚,世修儒史之学,魏中领军曹羲作《至公论》,王蔚善之,而著《至机论》,辞义甚美。
拓跋俟(公元?年—公元105年),代国第八任皇帝,谥号“元皇帝”,史称“元帝”或“代元帝”,公元55年至公元105年在位。
王沉,字彦伯,高平人也。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沈浮,为时豪所抑。仕郡文学掾,郁郁不得志,乃作《释时论》
王恺,字君夫,西晋时期外戚、富豪,曹魏司徒王朗之孙,名儒王肃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弟弟。曾得晋武帝之助与石崇斗富攀比,为时论者所讥讽。
拓跋推寅(公元前?年—公元13年),代国第六任皇帝。谥号“宣皇帝”,史称“宣帝”或“代宣帝”。公元前41年—公元13年在位,是一位跨越了公元前与公元后的稀有而杰出的统治者之一。
王承(约273-318)字安期,生活于两晋时期,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曹魏司空王昶之孙,西晋汝南太守王湛之子,东晋尚书令王述之父。东晋官员,东晋初年的第一名士。
王濛(309年-347年),字仲祖,小字阿奴,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士、外戚。深得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倚重,官至司徒左长史。
拓跋悉鹿(?-286年),一作拓跋悉禄,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鲜卑族索头部落领袖,北魏皇帝先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之子。咸宁二年(277年),神元皇帝驾崩,拓跋悉鹿继位,诸部离叛,政局纷扰,国势遂衰。飨国九年而崩。弟拓跋绰继立。拓跋珪建立北魏,追谥拓跋悉鹿为章皇帝。
王诞(375-413年),字茂世,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末年官员,东晋丞相王导曾孙,祖父是后将军王恬,其父王混过继了给王恬兄王悦为其后嗣。王诞早年曾依附司马元显势力,任琅琊内史,元显败后遭流放。卢循叛乱,将其放回建康后成为刘裕爪牙,屡次随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拓跋翳槐(?-338年),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索头部首领、代王,329年至335年、337年至338年在位,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的先祖之一。拓跋郁律之子,拓跋纥那之堂侄。纥那即代王位时,翳槐居住在其舅父贺兰蔼头之贺兰部中。327年,纥那命蔼头交出翳槐,蔼头不从,纥那遂联合宇文部攻贺兰部,不能取胜。329年,蔼头及其他各部酋长共立翳槐为代王,纥那无法抵抗,只好投奔宇文部。翳槐并派其弟拓跋什翼犍出质于后赵请和。335年,翳槐因蔼头对其不敬乃欲杀之,不料各部因此叛变,此时纥那自宇文部返回,再被拥立为代王,翳槐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
王谧(360-407),字稚远,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大臣,太傅王导之孙。少有美誉,拜秘书郎,承继父爵,迁秘书丞,历任中军长史、黄门侍郎。亲近桓玄,官至中书监,领司徒,封武昌县公。交好刘裕,既破桓玄,以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义熙三年(407年)卒,年四十八,追赠侍中、司徒,谥号文恭。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拓跋猗卢(?—316年),鲜卑族,神元帝拓跋力微之孙,桓帝拓跋猗迤胞弟,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部首领。295年至307年,统治拓跋部西部国土;307年,统一拓跋三部。316年,被其长子拓跋六修所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后,追谥拓跋猗卢为穆皇帝。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后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王弥(?-311年),东莱(今山东莱州)人,汝南太守王颀之孙,西晋叛民领袖。永兴三年(306年)参加刘伯根起义。刘伯根死后转战青徐两州,攻杀官吏,有众数万,声势浩大。永嘉二年(308年),率军进逼洛阳,为晋军所败。后归附刘渊为将,官至大将军。前赵光兴二年(311年),与刘曜、石勒攻破洛阳,在回师青州途中,为石勒所杀。
王珉,晋(351—388),字季琰,小字僧弥。珣弟。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右。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代王献之为长,兼中书令。二人素齐名,世谓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赠太常。自导至珉三世善书,时方之杜、卫二氏。尝书四疋秦,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字。子敬(献之)戏云:“弟书如骑骡,骎骎欲度骅骝前。” 《晋书本传》、《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