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詹(《宣和书谱》误作詹思远)(274年—326年9月8日),字思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晋时期将领、书法家。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应璩之孙,应玚侄孙。最初为公府辟命,迁太子舍人。被赵王司马伦任为征东长史,司马伦被诛后坐免,又被成都王司马颖辟为椽,被祖舅刘弘请为镇南长史,迁南平太守。历任假督南平、天门、武陵三郡军事,假督五郡军事,与陶侃破杜弢于长沙,金银珠宝,一无所取,唯取图书,任内颇受百姓爱戴。后被晋元帝司马睿拜为建武将军,又监巴东五郡军事,赐爵颍阳乡侯,迁益州刺史,再拜后军将军,外出补任吴国内史,
庾龢(316-?),字道季,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人。东晋大臣,太尉庾亮之子。勤奋好学,善写文章,风情率悟,以文谈致称于时。历任丹阳尹,表除重役六十余事,妻子为谢尚长女。累迁中领军,卒于官。
殷浩(303年―356年),字渊源(因《晋书》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故改为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东晋时期大臣、将领。早年以见识度量、清明高远而富有美名,酷爱《老子》,隐居十年不曾出仕做官,后受召会稽王司马昱征召入朝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当时桓温的势力因消灭成汉而逐渐坐大,司马昱为和桓温抗衡,开始有意栽培殷浩,令其参与朝政。因此,桓温和殷浩的两股势力开始令东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王羲之、荀羡等人纷纷写信劝阻,殷浩一概不理。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诸子争位而致关
庾楷(?-402年),颍川鄢陵人,东晋将领,官至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征西将军庾亮之孙,会稽内史庾羲之子。庾楷曾靠附辅政的司马道子,后却转而支持王恭讨伐朝廷。事后依靠桓玄,后在桓玄军中暗中为朝廷当内应,但遭揭发,不久被杀。
殷顗,一作殷觊,字伯通,小名阿巢,生卒年不详,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太常卿殷融之孙,吴兴太守殷康之子,东晋官员。殷顗性情通达率直,有才气,从小与堂弟殷仲堪都很有名声。太元年间(376年―396年),以中书郎之职升任南蛮校尉,任职期间清廉有法度,政绩严整有成就。后忧虑而死,朝廷追赠他为冠军将军。
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规。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东晋时期外戚、名士。他姿容俊美,善谈玄理,又遵守礼法,为人严肃庄重。晋元帝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时,被召任西曹掾,颇受器重。其妹庾文君为世子(司马绍)妃。庾亮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封都亭侯。他在东宫侍讲,与司马绍结为布衣之交。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中书监等职,王敦之乱平定后,辞封永昌县开国公。太宁三年(325年),明帝驾崩,庾太后临朝,庾亮与王导等辅政,但政事实际都由庾亮决断。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因而大失人心;因与
殷仲堪(?-399年),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太常殷融之孙,晋陵太守殷师之子。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官至荆州刺史,曾两度响应王恭讨伐朝臣的起事,在王恭死后与桓玄及杨佺期结盟对抗朝廷,逼令朝廷屈服。后来却被桓玄袭击,逼令自杀。
虞潭(约263年—约341年),一作谭,字思奥。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经学大师虞翻之孙,其父虞忠官至宜都太守,在西晋灭吴时战死。虞潭清白坚贞而有操守,为将二十多年,相继平定了张昌起义、陈敏之乱,后在东晋又协助平定王敦之乱与苏峻之乱,事后任镇军将军、吴国内史,封武昌县侯。晚年时任卫将军、右光禄大夫等职,七十九岁时去世,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侍中,谥号孝烈。
庾条(生卒年不详),字幼序,东晋外戚。晋明帝司马绍之妻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弟弟,晋成帝、晋康帝的舅舅。早年事迹不详,主要成就为平定豫章人黄韬的叛乱,后病死在任上,追赠左将军。
张宾(?—322年),字孟孙,十六国时期后赵赵郡南和(今邢台南和)张相人(乾隆十四年《南和县志》),一说邢台内丘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大臣、著名谋士和政治家。张宾胸怀大志,谋略过人,辅助石勒建立后赵,并订立各种国家制度,被石勒任命为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张宾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石勒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后,后赵追封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史载其“算无遗策、机无虚发”,为五胡十六国第一流的谋士。
张祚(?―355年),字太伯,小字螽斯,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前凉文王张骏庶长子,十六国时期前凉君主。353年,废哀公张曜灵,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凉公。354年,张祚称王,废弃晋愍帝年号,改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355年,宋混、宋澄兄弟与张灌等里应外合进入姑臧,宋混等攻入宫门,张祚被斩首示众,暴尸在路边。
宇文莫珪,与慕容部、段部鼎立辽东的宇文部首领。宇文部是匈奴族后裔,莫珪在位时完成地区统一,称单于,在辽东诸部中最为强盛,为诸部畏惮。曾于太安年间攻击慕容部。
张轨(255年-314年),字士彦,安定乌氏人。西汉常山王张耳的十七世孙。晋朝时任凉州牧,是前凉政权实质上建立者,张寔、张茂皆为其子。314年去世,晋谥曰武公。至其曾孙张祚时,被追谥为武王,庙号太祖。
郑默(213—280年) ,西晋荥阳开封人,字思元,郑袤有六子,郑默为长子。历任魏秘书郎、尚书考功郎、司徒左长史,晋中庶子、东郡太守、散骑常侍、廷尉、太常、大鸿胪、大司农、光禄勋。太康元年卒,时年六十八,谥曰成。
庾希(?-372年),字始彦,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庾冰之子,庾亮的侄子。东晋官员,官至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后因庾氏被大司马桓温诬陷谋反而出逃,及后庾希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举兵讨伐桓温,终失败被杀。
前凉成王张茂(278年―325年6月22日),字成逊,晋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西汉常山王张耳的十八世孙,前凉武王张轨之子,前凉明王张寔同母弟,十六国时期前凉君主。初任平西将军、秦州刺史。太兴三年(320年),其兄张寔被杀,张茂继位。太宁三年(325年),张茂去世,终年四十八岁,谥号成王,庙号太宗。
郑樱桃(?-349年),后赵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人,后赵武帝石虎第三任妻子,后被封为皇后。优伶出身,颇具美色,深得石虎宠爱。唐朝诗人李颀曾作《郑樱桃歌》,写郑樱桃以美艳而擅宠后宫故事,流传千古。
虞啸父,卫将军虞潭之孙,右将军司马虞仡之子,东吴经学大师虞翻曾孙。东晋会稽余姚人。少历显位,后官至侍中。
张寔(271年—320年),一作张实,字安逊,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建立者。西汉常山王张耳的十八世孙,他是前凉武王张轨之子,张轨死后继任凉州刺史。公元316年十一月,西晋灭亡后,张寔于公元317年建立前凉,在位7年,被部将刺杀,终年50岁,葬于宁陵。史称昭公,也称元公、明王,张祚称帝后追谥他为昭王。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浙江省新昌嵊州一带)沃洲(新昌县)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
庾翼(305年-345年8月16日),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世称小庾、庾征西、庾小征西。东晋中期将领、外戚、书法家,庾亮之弟。庾翼外表风仪秀伟,年轻时便有经世大略。苏峻之乱时以白衣身份守备石头城,又随庾亮逃奔温峤。事后,受太尉陶侃征辟,历任参军、从事中郎,后任振威将军、鄱阳太守,转任建威将军、西阳太守。庾亮准备北伐时,任命庾翼为南蛮校尉、南郡太守等职,镇守江陵,以协助保卫石城之功,封都亭侯。庾亮逝世后,出任都督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接替庾亮镇守武昌。后部署诸将,意图北伐,任征西将军、
前凉悼公张天锡(338年—398年),小名独活,初字公纯嘏,后改字纯嘏,前凉文王张骏少子,前凉桓王张重华和前凉威王张祚的弟弟,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最后一位君主。
钟葵即尧暄,字辟邪,上党长子人也。本名钟葵,后赐为暄。祖僧赖,太祖平中山,与赵郡吕舍首来归国。
庾怿(293年-342年),字叔预(叔豫),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东晋官员,征西将军庾亮次弟,历任梁州刺史及豫州刺史。后以毒酒毒杀琅琊王氏的王允之,事败被王允之密奏晋成帝,庾怿及后自杀。
张协(?~307?),字景阳。 西晋文学家,安平(今属河北省)人。父亲张收,蜀郡太守。张协少有俊才,与兄长张载齐名。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永宁元年(301年),为成都王、征北将军司马颖的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
钟嵘(约468~约518)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又称之为《诗评》。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
鱼遵(?~~~357年),是一位前秦的大臣,为前秦国主苻健的太师。
张玄靓(350年—363年),一作张玄靖,字元安,前凉桓王张重华之子,前凉哀公张耀灵之弟,十六国时期前凉君主。永和十年(354年),被封为凉武侯。永和十一年(355年),张玄靓即位,自称大都督、大将军、校尉、凉州牧、西平公。兴宁元年(363年),张玄靓被叔叔张天锡杀害,时年十四岁。
锺雅(?-329年),字彦胄,颖川长社人。晋朝官员,锺演后代。官至侍中。父晔,公府掾,早终。雅少孤,好学有才志,举四行,除汝阳令,入为佐著作郎。母忧去官,服阕复职。东海王越请为参军,迁尚书郎。
翟斌(?-384年),丁零族,十六国时期丁零部落首领。翟斌家族世代居住在康居,后来迁入中原。咸和五年(330),翟斌向后赵朝见,被封为句町王。咸安元年(371年),前秦天王苻坚将翟斌的部族安置在新安(今河南新安)、渑池(今河南渑池)。太元九年(384年),因辅佐慕容垂建立后燕,被任命为建义大将军,封河南王。翟斌自恃有功,傲慢无忌,邀官求赏,贪得无厌。又因邺城(今河北临漳)久攻不下,怀有背叛之心。 翟斌暗示丁零人及其同党请求让他出任尚书令。慕容垂说,以翟斌的功劳,应该位居宰相,只是官署尚未建立,此官无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