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士开(524年-571年),字彦通,河北人。先世是西域胡人,姓素和氏,改为和氏。其父和安善于观察,官至中书舍人、仪州刺史。和士开最早投靠高湛。天保初年,高湛被封长广王(今山东平度),和士开任开府行参军。太宁元年(561年),武成帝高湛即位,和士开任给事黄门侍郎。太宁四年,升为尚书右仆射。因善使琵琶、铁槊,与胡长粲、高阿那肱等人号称“八贵”。又与胡太后(高湛的皇后)有奸情。封淮阳王。武平二年,民间流传童谣:“和士开,七月三十日,将你向南台。”琅琊王高俨联合太
萧道成(427年―482年),字绍伯,小名斗将,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兰陵县),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479年—482年在位。萧道成年少在名儒雷次宗处接受教育,钻研《礼》及《左氏春秋》。性情深沉,通习经史,为南朝宋将军,后被封为齐王,受禅为帝,改国号为齐,建都建康。482年,萧道成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葬于泰安陵(今江苏江阴北25里赵家湾)。死后庙号太祖,谥曰高皇帝。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的嫔妃,原是高纬的皇后穆邪利身边的侍女,穆邪利失宠后,将冯小怜进献给高纬,高纬封冯小怜为淑妃。冯小怜聪明灵巧,善弹琵琶,精于歌舞,深得高纬宠幸,与高纬坐时同席,出则同乘。高纬为冯小怜不顾晋州危急,陪她继续打猎;又为冯小怜造桥观战,对其宠爱至甚。后立冯小怜为左皇后。577年,北齐灭亡,冯小怜与高纬被周军押解到长安。同年,高纬被杀,冯小怜被北周武帝宇文邕赐给代王宇文达,很受宇文达宠爱。宇文达妃李氏,与冯小怜争宠,冯小怜中伤李氏,几乎将李氏害死。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后,又再赐给李氏的哥哥李询,
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萧绎于514年封湘东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荆州,任荆州刺史、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遣人至荆州宣读密诏,授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其余职务如故。549年梁武帝饿死台城后,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与哥哥邵陵王萧纶,并击退襄阳都
李祖娥,生卒年不详,赵郡人,上党太守李希宗之女,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出生于著名的高门士族赵郡李氏,属于当时没有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李祖娥温婉可爱,才貌双全。被其父李希宗视为掌上明珠。李祖娥十几岁时,便倾国倾城,被丞相高欢选择嫁给当时还是太原公的高洋,明媒正娶,成为太原公夫人,以后更是步步高升。高洋建立北齐后,李祖娥变成可贺敦皇后。生北齐废帝高殷与太原王高绍德。史书对她的评论是“容德甚美”。其父李希宗,曾在东魏、北齐王朝任过上党太守、御史等职。李家是没有南渡的少数几支北方著名世族,重
刘渊(249年至253年之间-310年),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304年-310年在位。刘渊在父亲死后接掌其部属,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伐,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308年称帝,改元永凤。310年,刘渊病死,在位六年,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进,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固阳)人,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亲为娄昭君。出生时有异兆,体貌丑恶不堪,为其母所讨厌。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看似痴傻,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又明静英达,深沉有大度,虽常被兄弟玩弄和欺负,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在位期间,重
高澄(521年―549年9月15日),字子惠,小字阿惠。北齐神武帝高欢长子,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生于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东魏权臣,政治家、军事家。高澄为东魏权臣高欢正妻娄昭君所生,自幼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深得高欢喜爱。东魏建立后,先后为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书等职。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十五岁的高澄入朝辅政,通过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惩治贪贿,整顿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确立了权威,在高欢去世后顺利掌控了东魏政权。高澄对高氏地位的巩固,东魏、北齐间政权的
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小字道人,文宣帝高洋长子,母皇后李祖娥,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二任皇帝,559年―560年在位。天保元年(550年),立为太子。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去世,高殷即位,改元乾明。乾明元年(560年),常山王高演篡位,废高殷为济南王。皇建二年(561年),高演将高殷杀害,时年十七岁。太宁二年(562年),葬于武宁,谥号闵悼王。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465年―471年在位。太安二年(456年),拓跋弘成为太子。和平六年(465年),继承皇位。拓跋弘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皇兴三年(469年),将襁褓之中的长子拓跋宏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年),拓跋弘传位于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专心信佛。承明元年(476年7),拓跋弘被毒死(一说为冯太后所为;一说为自杀),时年23岁。献文帝死后,上谥号为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在云中金陵。
高演(535年―561年11月23日),即齐肃宗孝昭皇帝,南北朝时期齐国第三位皇帝。名演,字延安,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景县南),齐高祖神武帝高欢的第六子,齐世宗文襄帝高澄、齐显祖文宣帝高洋、齐世祖武成帝高湛为其同母兄弟。他自幼英俊过人,很早就有成大器的气量。武明皇太后娄昭君十分喜爱和看重他。他发动政变,废侄子高殷,自立为帝,改元为皇建,。即位后,进行改革,注意民生问题,释放奴隶,大力屯田,广设粮仓,有效解决北齐粮食危机,同时依法量刑,大力宣传汉文化。政治清明,广收人才,礼贤下士,孝敬母亲。在位时间虽仅一年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曾参加六镇起义军,后从贺拔岳入定关陇,其死后代据关中。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被授为大丞相。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都长安。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556年去世。其子宇文毓继位,追谥曰文皇帝,庙号太祖。号其墓为成陵。宇文泰掌权期间,对内团结各方,澄清政治,创府兵制;对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
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小字步落稽,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母武明皇后娄昭君,北齐第四任皇帝,561年-565年在位。高湛初封长广郡公。天保元年(550年),进爵长广王。皇建二年(561年),受遗诏即位,改元太宁。河清四年(565年),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为太上皇帝。天统四年(568年),因酒色过度而死,时年三十二岁,谥号武成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平陵。
北齐高祖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兵户之家,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因祖父高谧犯法,移居怀朔镇,成为鲜卑化汉人。高欢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归顺葛荣,成为亲信都督。后叛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普泰二年(532年),起兵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欢自居晋阳(今太原西南),遥控朝
高纬(556年―577年),字仁纲,武成帝高湛次子,母胡皇后,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任用奸佞,残害忠臣,纵情声色,终导致亡国。577年,被诬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与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高延宗等数十人皆被周武帝宇文邕赐死。北周大象末年,葬于长安北原洪渎川。
苏绰(498年—546年),字令绰,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得宇文泰信任,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其改革制度。曾创制计帐、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周明帝二年(558年),配享周太祖(宇文泰)庙庭。开皇元年(581年),追赠邳国公。
尉眷(?―463年),代郡人,安东将军、幽州刺史尉诺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尉眷忠诚谨慎,有其父风范。初任太官令,因前往柔然擒住叛臣受斤,而以骁勇闻名。后随明元帝征讨,所向无敌,敌寇都很畏惧他。太武帝继位后,尉眷等八人分管四部,总管启奏机要事务。加任陈兵将军。后任安北将军,镇守边境。始光元年(424年),与平阳王长孙翰等攻打柔然各部,大获全胜。又随军打败并擒获大夏皇帝赫连昌,因功升任宁北将军。后历任侍中、安南将军、护羌戎校尉、敦煌镇将等。尉眷遍镇四方,皆有威名。文成帝时,尉眷攻打伊吾,大胜而回。后任侍中
陈废帝陈伯宗(552年—570年),字奉业,小字药王,陈文帝陈蒨长子,母安德皇后沈妙容,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三位皇帝,566年―568年在位。永定三年(559年),被立为皇太子。天康元年(566年),陈文帝去世,皇太子陈伯宗即位。陈伯宗年少即位,其叔父陈顼专擅朝政,光大二年(568年)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废陈伯宗为临海郡王。太建元年(569年),陈伯宗去世,年仅十九岁。
崔逞,生卒年不详,字叔祖,清河郡东武城县人,曹魏中尉崔琰之后,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崔逞出身于官宦世家,初仕前燕政权,负责撰写前燕国史《燕记》。后历仕前秦、翟魏、后燕三朝。后燕发生内乱时,崔逞携家人投靠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任命他为尚书,总领三十六曹。不久改任御史中丞。后来,崔逞因言辞傲慢以及草拟对东晋请兵的答覆信不合道武帝心意,而遭道武帝赐死。崔逞之死,在当时是一件大事,使得南方士族裹足向前,有东晋宗室司马休之等转投南燕,使得道武帝对此心生懊悔。
杨难当 (?―464年),氐族人,前任首领杨盛之子、杨玄之弟、杨保宗的叔父,仇池首领,在429年―442年在位。429年,杨玄去世,其子杨保宗继位。杨难当之妻姚氏劝杨难当自立,杨难当于是废黜杨保宗,自称都督雍、凉、秦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464年,杨难当去世,谥号忠。
程灵洗(514年―568年),字玄涤。新安海宁(今安徽休宁)人。南北朝时期南陈将领。少以勇力闻,梁时以拒侯景乱,授谯州刺史。入陈,官兰陵太守,以讨伐战功拜都督,郢州刺史,封重安县公,治军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又躬勤耕稼,老农不能及。光大二年(568年),程灵洗去世,年五十五。追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壮”。太建四年(572年),配享陈高祖庙庭。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敕建世忠庙,追封广烈侯。元泰定三年(1326年),加封为忠烈显惠灵顺善应公。()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一说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曹魏司空崔林之后,北魏司空崔玄伯的长子,母亲卢氏是卢谌的孙女。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崔浩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张良,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崔浩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使太武帝得以依次成功击灭胡夏、灭北凉并出击柔然,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得以解除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尤其是北凉的灭亡,使北魏打开了通往西域的
杨纂,北魏末年跟随齐神武帝高欢在信都起兵,以军功,封为安西将军,武州刺史。
陈文帝陈蒨(522-566年),又名昙蒨、荃菺,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6年在位。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总理军政。太平二年(557年),封为临川郡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陈霸先去世,陈蒨即位,是为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去世,时年四十五岁,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宁陵。陈蒨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当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比较强盛。是
崔宏(?-418年),字玄伯,晋十六国时期,清河东武城(今德州武城)人。出身关东名门士族。少号冀州神童。初仕前秦苻坚,坚亡,为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继仕后燕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北魏道武帝访得之,任黄门侍郎,与张衮执掌机要,草创典章。398,议改国号为魏,为道武帝采纳。迁吏部尚书,总裁律令、朝仪、官制。通制36曹,权倾一时。明元帝即位,奉诏与穆观查处不法官吏,又与长孙嵩疏决刑狱。神瑞初年,建议明元帝起用寿光侯建,讨平并州羯胡。拜为天部大人,封白马公。善书法,时人引为摹本。
蔡景历(519年-578年)陈书家。字茂世,济阳考城(今之河南)人,官度支尚书,重赠侍中中抚军将军,谥忠敬。工草隶,.陈武帝素闻其名,以书要之。景历对使答书,笔不停辍,帝甚欣赏。书迹末见。 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也。祖点,梁尚书左民侍郎。父大同,轻车岳阳王记室参军,掌京邑行选。景历少俊爽,有孝行。
陈文赞,南朝吴兴郡长城县人,南朝梁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封义兴郡公,南朝陈陈追尊为景帝。
崔鸿(478年—525年),字彦鸾,齐州清河(今山东临清市东)人,北魏著名史学家。祖上曾徙居青州之时水(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一带)、东清河鄃(今山东德州夏津县)和南平原贝丘(今山东德州平原县恩城)。崔灵延之孙,崔敬友之子,鸿出身于书香世家。鸿“少好读书,博综经史”(《北史》本传,下引同)仕魏,历官尚书兵部郎中,司徒长史,孝明帝时诏以本官缉修国史。孝昌初年(525年),拜给事黄门侍郎,寻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卒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
曹景宗(457—508年9月12日),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刘宋征虏将军曹欣之之子。曹景宗幼善骑射,好猎,少以胆勇闻。后废帝元徽中,任冠军中兵参军,领天水太守。齐初,任雍州刺史萧铿中兵参军,领冯翊太守。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随太尉陈显达攻魏,以奇兵二千破魏师四万。后附雍州刺史萧衍(梁武帝),任竟陵太守。率兵攻进郢城、建康、江宁、大航等地,助萧衍夺取帝位。萧衍称帝后,曹景宗进号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天监五年(506年),奉令统率各军,与豫州刺史韦睿驰救徐州刺史昌义之,于钟
陈顼(530年—582年),字绍世,小字师利,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文帝陈蒨之弟,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永定元年(557年),袭封始兴郡王。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陈文帝去世,陈文帝之子陈伯宗即位,陈顼成为辅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废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太建。太建十四年(582年),陈顼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高宗,葬于显宁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