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
曹瑛曾用名石磊。5岁上私塾。后在平江县第五高级小学、岳州第三联合中学读书。青年时代接受进步思想,从事学生进步活动。曾任岳州第三联合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县学生联合会主席。
毕先杰,名德华,冷水江市矿山乡光家村人。民国l9年(1930)元月生。
曹应辰(1880年—1953年),字枢丞,号凤公,宁县中村乡大户曹家村人。
刘黑七,原名刘桂堂,山东平邑县(原属费县)南郭泉村人(尚有妻妾在世)。
曹佐龙,男,江西南康龙回人。1991年7月任空军某军航空工程部(装备部)部长、军党委委员、常委(副军级)。
蔡昌(1877—1953),字均泰,1877年11月2日出生于香山县上恭都外容茔乡(今珠海市金鼎镇外沙村)人。中国近代现代规模最大驰名中外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大新公司的创建人。他曾先后担任中国香港慈善机构保良局局长、东华三院董事长、中国香港中山海外同乡济难总会委员等职。他热心公益,在家乡创办慈善福寿帛金会,出资在家乡外沙村兴建礼和小学,捐资救济穷困乡亲。1953年在中国香港病逝,享年77岁。
曾广济(1901~1989),新化县维山乡林屋村人,童年就读家乡私塾。创办《野炮周刊》宣传抗日救亡。
蔡申熙(1906—1932),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起义部队师参谋长,红15军军长、4军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彭杨军校校长、第25军军长等职。其革命生涯虽短暂但轰轰烈烈,成为了革命事业中永恒的丰碑。蔡申熙是红15军的主要创始人。
曾南生(1932-1952),战斗英雄,今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寺门前乡人,民国21年(1932)3月16日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排长,1952年荣牺牲,年仅二十岁。
(1902~1973.1.18)别字佩声,乳名行娟,安徽绩溪旺川人,国内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1902年出生于绩溪一个大户人家。诚英是她的排行名。她家是富裕的徽商。自五岁起即上私塾,读《孝经》、《弟子规》、《四书》、《幼学琼林》等。她从小偏爱文学,尤爱诗词。十六岁那年,由母亲作主许配给宅坦村的胡昭万,这是她极不愿意的,后来这桩痛苦的婚姻在其二兄的帮助下才得以解脱。
曾融生(1924.8-),男,祖籍福建平潭,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1958年开始在青海、甘肃首先发现地震记录图中大角度反射地震波,并应用面波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提出了地壳的分区。著有《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一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融生在中国首次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震的多重性,从而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强震发生的统一动力学模
曹光琳(1917年-1994年),江西南康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曹光琳1917年出生江西省南康县龙回乡石子岭村一个贫农的家里。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历任红军二十一军团六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红军后方政治部青年干事,红十三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青年部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第二一七团政治委员,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教导员、
曾三(1906~1990),原名曾海云,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和人民解放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先驱、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新中国的档案事业、档案工作、档案学理论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2015年4月15日,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代表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向32名为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作出贡献的中国公民,颁发了“伟大卫国战争胜
曾士峨(1904年——1931年),字迪勋,号广泽。1904年生,湖南益阳人。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入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学习,同年9月随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营参谋长。1931年9月8日,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他率领敢死队冲向敌阵,壮烈牺牲,年仅27岁。
陈伯钧(1910年11月~1974年2月),四川达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上将,解放军中略显清高的的军事指挥员和军事教育家。曾参加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属于毛泽东嫡系中的嫡系。其作品《陈伯钧日记》是研究解放军军史的重要文献。陈伯钧,原名陈国懋,字少达,号稚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指挥员和军事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中国海派书画画匠,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造诣。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善将草、篆、隶结为一体。
曾维益民国37年(1948年)10月生。平武县人。1967年毕业于江油高中,后又于1981年、1985年先后毕业于川北教育学院中文系和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地方吏志工作者。1972年参加工作。先是在平武县乡村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后在县教教师进修校教师
陈曾固(1907~1988),原名陈文光,字俊明,曾用名陈镜明、曾一峰,曾化名曾固
陈光全同志是四川宣汉人,1916年12月出生,1933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先后担任南京海军联合学校四分校干部处副处长,海军航空预科学校干部处副处长、干部部部长等职,1958年4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金华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金华地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湖南省资兴市人。1917年秋考入郴州第七联合中学 (今郴州一中),1920年投笔从戎,1921年从学校毕业到县乐成高小任国文教员。1923年毅然离开军阀部队,接触革命理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前敌总指挥部组织科科长。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历任军委参谋科科长、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红四军政委、西北军事委员会参
陈聪谟,字心察,后改为星槎。1925年入黄埔军校三期步兵科,于1926年1月毕业,经再次东征,二次北伐,在武昌中央军校、湖北农民讲习所任军事教官;抗日战争中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历任国军排长、营长、团长、旅长、警卫部队总队长、湖南石门县长等职;于1972年12月17日病逝中国香港,享年66岁。
陈孤零 (1902—1931年)原名锡鸿,罗山县山店陈楼人。中共罗山县委第一任书记。
常恩多(1895—1942),辽宁海城人,抗日爱国将领。1922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被授予中尉排长职务,后又被提拔为上尉连长、少校营长、中校团副、上校团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常恩多目睹国破家亡、东北人民颠沛流离的惨景,表示要誓死保卫东北国土。1934年奉命随东北军到鄂豫皖地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曾同东北军总部《军事周刊》记者、中共地下党员王再天同吟曹植《七步诗》,抒发胸中的愤懑。常恩多在同根据地人民接触中,对共产党的主张逐渐有了认识,萌发了一种新的觉醒。1935年10月,常恩
陈大鸾(1914~1990),曾用名陈光峰,海南省文昌东路镇美德村人。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一1958年3月9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男,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常任侠(1904~1996),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诗人,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国以及中亚、东亚、东南亚诸国美术史以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对中国与印度、日本的文艺交流史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别名季青,生于安徽省颍上县黄桥镇新庙村(新庙集附近常家祠堂)。1996年10月25日零时50分因心肺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陈大羽(1912-2001)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大师,书法家、篆刻家。以大写意花鸟而著称,尤擅画雄鸡,兼及山水、人物,作品气势宏伟,笔力雄健,浑厚酣畅。他对大写意花鸟最大的贡献,是一改传统写意文人画温文儒雅的气质,而代之以豪放的个性风格和雄强的时代特征。他在吴、齐画风基础上,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尤其善于运用浓墨浓彩,形成墨彩相撞相融的强烈效果,开合充满视觉张力。进入晚年,他的笔墨语言愈趋雄浑老辣,达到极为自由和纯粹的境界。他深知大写意花鸟需要诗、书、画、印全面修养的支撑,其书法长期攻研碑体铭文,并参合了怀素、
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SophiaH.Z.Chen),祖籍湖南衡山,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赴美,先后在美国沙瓦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与任鸿隽结婚;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 《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史》、《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建国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去世;她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也是我国第
昌绍先,原沔阳县昌家湾人。是一位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