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1911年入蔡元培办的上海爱国女校学习。远离父母、远离舅父,一个少女在上海只身奋斗达10年之久,经受了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锻炼,同命运搏斗不止,争取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权。她抵制了父亲包办的婚姻,也拒绝了别人提供的做达官贵人的少奶奶,自己缔造了美满的爱情生活。她进过几所学校,英文基础打得很牢固。
1914年,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留美学生,她考取了,因而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Vassar College)、芝加哥大学攻读西洋史、西洋文学,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民主和自由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大量接触和深入研究西方思想文化之后,她在学术上、思想上独树一帜、很有见地,改变了中国近代史上女学者、女思想家罕见的现实,成为思维犀利、风格卓异的著名女才子。
1920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西洋史教授。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任史学教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撰有学术著作《西洋史》、《文艺复兴史》、《文艺复兴小史》等,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她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女作家。20世纪初,她以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悟,才华横溢地挥笔创作,为新文学呐喊助
威。
1917年,她在美国用白话文创作了第一篇小说《一日》,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女子大学新生在一天中的生活,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1917年到1926年,她以"莎菲"的笔名,创作了《小雨点》、《运河与扬子江》等许多作品,发表在《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新文学主要刊物上,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她34岁写的奇文《运河与扬子江》,通过安份守命的运河和奋斗造命的扬子江两种人生观的对立和交锋,抒发作者崇尚斗争的情感和精神,可视为她一生奋斗、不稀罕别人赐予的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衡哲曾愤然致电疾呼抵制日本人,六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带着三个儿女,从北平逃到庐山,任鸿隽当时正在山上出席蒋介石主持的庐山谈话会。不久,日军南侵,陈衡哲全家逃往广州,最后抵达中国香港。想不到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中国香港随即沦陷,陈衡哲只好带着儿女登上法国海轮,1942年辗转回到重庆江北任家花园,全家人终于团聚。
陈衡哲在重庆断断续续住了5年,是住得最长的一次。1943年初,她曾应周恩来之邀到红岩村访问。
陈衡哲
侄孙任尔宁说:“我小时候在上海,三娘姆(即陈衡哲)对我讲过,她一生中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丈夫任鸿隽;另一个就是周恩来。”去红岩村那天,陈衡哲坐着任尔宁父亲任百鹏驾驶的吉普,开到化龙桥,然后坐滑竿到达红岩村。周恩来已等在那里,见到陈衡哲,非常热情地迎了出来,说:陈先生,我是您的学生,听过您的课,看过您写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1月7日,86岁高龄的的陈衡哲因肺炎及并发症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
《一日》, 1917
《小雨点》1917, 新青年
《洛绮丝的问题》
《运河与扬子江》, 1927 新青年
《小雨点》 1928, 新月
《文艺复兴史》
《西洋史》
《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
《衡哲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