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元(1908-1931),福建省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曹溪乡中甲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斗争,1930年由工农赤卫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时任红十二军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反“会剿”斗争、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1931年春夏之间,因闽西苏区“肃社党”事件在永定县虎岗乡蒙冤罹难。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在重新审理该事件后为其平反,追认陈仕元为革命烈士。
陈岳书(1900—1971),平阳钱库大树下村(今属苍南新安乡)人。1923年在上海三友实业社工作。当年被派往新加坡推销中国货。不久,和金天放等发起创办温州旅星洲同乡会(后改新加坡温州会馆)并任副会长。1925年在新加坡创办上海书局。抗日战争中多方募款、献金,支援抗战。1947年以后,接办侨南公学(原名瓯江公学),努力传播祖国文化。后被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患病弥留之际,嘱下一代“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陈仕仲(1912-1977),重庆市开县太原乡(原太平乡,今属临江镇)人,生于1912年,开县革命先驱。
陈正恒(1920~1981),又名陈浩,城固县人,毕业于西安红十字会医院附属学校。1937~1949年,在国民政府军队供职,历任少校军医和代院长。1949年11月在广西解放,留用为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军医。1950年在广西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49军164团任军医。1952年转业,在城固县卫生院工作,1955年调凤县卫生院任医师。
陈志清(1941~ )京剧余派老生。北京人。国家一级演员。出身梨园世家,祖父乃是有“老夫子”之称的陈德霖。
戴正华(1901年-1966年),安徽合肥市人,原名振华。早年曾在国民党政府军任军医。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任东北军区卫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丁文江的身上,恰到好处的集合了专门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丁文江之精于科学、长于办事,不仅表现在他在我国早年科学事业的组织、管理方面;还表现在他后来的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中:他做过北票煤矿公司的总经理约5年、孙传芳治下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约8个月、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在以上经历中丁文江都做出
陈仲舜,1927年10月12日出生,法库县法库镇人。青少年时期,在法库县城内的小学、中学读书。1944年至1949年,在新京(长春)医科大学脑系科专业读书。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 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
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陈宗南(1886--1962),字伯熙,广东省增城市增江街道四丰村白石岭社人。陈宗南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曾任: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广东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兼系主任、学校教务主任及理科主任、理工学院院长、工学院院长,广东省建设厅技正,广东省营肥田料厂厂长,广东省建设厅工业试验所所长,中国工程师学会广东分会会长,广东省政府顾问,新加坡南洋大学理学院院长、代校长等职务。
邓奇干(1922—1950),广西扶南县绥靖乡驮辽村(今岜盆乡驮辽村)人,壮族。幼时在本地小学就读,30年代后期到龙州、南宁读初中。1944年,考入南宁天志中学,转广西省立第一联合中学。1945年日本投降,转读南宁高中,1947年毕业。在邕期间,正值全国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潮,参加学生罢课及示威游行,接触进步青年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高中毕业后,曾以南宁。“心声报”记者身份到江苏、南京等地,准备投奔解放区。因无法找到革命队伍而转回家乡,在渠隆村以开设初中补习班为名,向青年学生
丁一三,中国当代著名军旅话剧、影视剧作家。原名薄殿辅,曾用笔名黑雁男、丁力。1931年出生在天津东郊宁河县一个叫“薄台子”村的农家里。那个“薄台子”村,全村人大都姓“薄”,丁一三原名叫“薄殿辅”。1948年,丁一三毕业于天津宁河中学。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野战军师宣传队队长,福州军区空军宣传文化助理员,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主任,中国剧协第三、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总干事。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离休后,仍笔耕不辍。199
陈宗兴,男,汉族,1943年6月生,河南正阳人,农工党成员,1967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学位,教授。曾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
爱新觉罗·宪东(1914.8.9—2002.3.13),他是末代肃亲王善耆的第二十一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是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的弟弟。他自小受父亲复辟思想的影响,曾和姐姐川岛芳子一起来到川岛浪速家接受日本武士道精神教育。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戴德芬 (1888~1978),白花镇水口村人。辛亥革命时在两广高级师范大学堂(今中山大学)毕业。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 笔名叫马南邨、邓云特,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
董瑶阶,男,(1894~1952) 汉剧演员,艺名牡丹花。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新里仁口)人,工“八贴”行当。从师李老五、赛黄陂。清宣统三年(1911年)来汉入福兴班。声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并茂,被誉为“花衫状元”。 表演演风格工细明朗,刚健多姿,独踞汉剧贴旦首席近40年。
戴厚英(1938~1996)女。安徽颍上人。1960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历任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人啊,人!》、《诗人之死》、《谷中的足音》、《往事难忘》,中短篇小说集《锁链,是柔软的》,散文集《戴厚英随笔》等。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
董寅初(1915.9—2009.6.23),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的爱国侨领和社会活动家。中学时代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实业管理。是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致公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戴煌(1928年2月12日-2016年2月19日),原名戴澍霖,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1957年肄业于外交学院英语代训班,1944年参加新四军。戴煌历任苏北射阳县文工团团员、分队长、音乐组长,苏北文工团团员、文学组长,新华社军事记者、政治记者、机动记者,高级记者。代表著作有《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等。2016年2月19日16时13分因病于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逝世,享年88岁。
幼时随父母迁居西安。1918年公费往日本留学,1925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体育系。曾在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杨虎城38军、西安警察局任职。
窦立庵(1879~1962)名建章,字立庵,陕西凤县人。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凤县兵役协会委员;建国后,任凤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和政协委员。
戴良谟(1901—1981年)——著名数学家戴良谟,又名远猷,乐平市洺口乡戴村人。
邓子均:被称为“五粮液传人”。邓子均(1876~1959)名举安,南溪县仙临乡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经人介绍到宜宾“大吉祥”干鲜店当学徒。光绪三十年,开始经营小本生意,积蓄了几十两银子。光绪三十四年,与黄吉昌合伙开办“吉昌”土酒作坊。清宣统三年(1911年),又与兰登三联合,购买了“温德丰”酿酒作坊,民国初年更名为“利川永”酒厂,生产大曲酒。
段德昌(1904—1933),字裕后,号魂,1904年8月19日出生于湖南南县南洲镇火箭村,是一名中国工农红军指挥员、军事家。1924年,段德昌创办新华中学,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后,发起组织“青沪惨案南县雪耻会”,加入中国共产党,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后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政治部工作,参加北伐战争,领导开展游击斗争,创建游击根据地。1933年在“肃反”中遭诬陷被捕,在湖北巴东被杀害,年仅29岁。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段德昌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
戴文(1902—1987),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又名子荷。湖南宝庆(一说新邵)人。父从儒业,稍有产业;东乡私立小学堂毕业,湖南陆军讲武堂肄业,中央训练团兵役研究班结业。
男,汉族,1915年9月生,上海市人,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文学硕士,神学博士。2012年11月22日10时因病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