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义德·阿赫默德汗,(Sayyid Ahmud Khan ;1817~1898),印度近代伊斯兰哲学家、教育家和改革家。赛义德·阿赫默德汗生于德里贵族的家庭。主要著作有:《圣徒之言》、《对圣经的评论》、《论印度政治现状、演说和书信集》。
三木清,(Kyoshi Eki ;1897~1945),日本近代哲学家,日本历史哲学研究的开拓者。三木清生于兵库县揖保郡平井村(今龙野市揖西町)。三木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巴斯噶对人的研究》、《唯物史观与现代意识》、《历史哲学》、《神话──想象力的逻辑》等。
郭象(约252~312),中国西晋玄学家。字子玄。河南洛阳人。曾任司徒掾、黄门侍郎、太傅主簿。郭象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他以此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有哪样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种事业,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著有《庄子注》。
和辻哲郎(わつじ てつろう,Tetsuro Watsuji;1889年3月1日 - 1960年12月26日),日本哲学家、伦理学家、文化史家、日本思想史家。1889年3月1日生于兵库县神崎郡一个农村医生的家庭,卒于1960年12月26日 。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1920~1949年先后任东洋大学、京都帝国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和辻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运用解释学的方法,试图建立他的人学体系。他认为,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是不存在的,因此人具有个体的和社会的二重
麦里梭,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哲学家。他的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44~前440年。麦里梭是萨摩人,担任过萨摩的海军将领,在一次海战中打败了雅典的伯里克利。他在自己的母邦进行学术活动,是否到过爱利亚、见过巴门尼德,没有确切的史料。但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属于爱利亚学派。
荻生徂徕,(Sorai Ogyu ;1666~1728),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家,古学派之一的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荻生徂徕本姓物部,名双松,字茂卿,号徂徕(徂徕)、萱园,通称总右卫门。生于武藏国半岛郡江户城(今东京)。
孔狄亚克(1715~1780;Condillac,Etienne Bonnotde),法国哲学家,自然神论者。生于法国格勒诺勃,就读于格勒诺勃神学院,1740年任牧师职。后成为法国科学院和柏林科学院成员。他从J.洛克的经验论出发,指出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否认有“反省”的经验,并以感觉论的观点批判了R.笛卡尔的唯理论和天赋观念论。他对洛克反省观点和笛卡尔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为发展唯物主义扫清了道路。但他受牛顿力学影响,把一切认识能力都归结为感觉,表明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著有《人类知识的起源》、《感觉论》等
伊藤仁斋,(Jinsai Ito ;1627~1705),日本德川时代前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古学派之一的古义学派(又称堀川学派)的创立者。伊藤仁斋名维桢,字源佐,号仁斋、古义堂、棠阴。生于平安(今京都)。他所讲的道是为人之道,认为“圣学”就是王道,王道就是仁义,这是儒家传统的学说。
阿那克西米尼(拼音:ā nà kè xī mǐ ní),(希腊语:Ἀναξιμήνης;拉丁文:Anaximenes;约前585-前526年),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生于米利都,卒于米利都。据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曾对自然现象作过许多研究。阿那克西米尼继承了前辈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上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万物产生于气,气是无限和永恒的。由于气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万物。气的运动有两种方式:稀散和凝聚。世界上一切存在物都是气的稀散和凝聚而产生的。气的稀散成为火,气的凝聚按其程度的不同,依次成为风、云、水、土和石
伽森狄,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森狄生于普罗旺斯省一个农民家庭,卒于巴黎。1614年在阿维尼翁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他阐述自己哲学观点的巨著 《哲学汇编》出版于1658年,内容包括逻辑、物理学和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