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贤(汉语拼音:Zhu Zhixian,1908~1991),中国心理学家。字伯愚。1908年12月31日生于江苏赣榆,1991年3月5日卒于北京。1930年攻读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曾在厦门集美师范学校讲授心理学和教育学。1936年赴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任教育学研究室研究员。回国后在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授。1947年去中国香港
,出任达德学院教授兼教务长。1951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他专长发展心理学,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探讨儿
陈大齐(汉语拼音:Chen Daqi;英语:Chen Daqi),中国心理学家。1886年8月22日生于浙江海盐,1983年1月8日卒于中国台湾
。
范缜(约450~约515)(汉语拼音:Fan zhen),中国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沁阳西北)人。曾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宜都太守、晋安太守。他曾同佛教有神论者进行了两次公开的论战。范缜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生好比同一棵树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厅堂,也有些花瓣飘落进粪坑中,这完全是自然现象,毫无因果可言。对于形神之辩,他认为,形神相即,不得分离。精神离开形体,不能单独存在。著有《神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神》(即《答曹舍人》)。
郭任远(1898~1970),中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者。广东汕头人。卒于1970年8月14日。早年就学于上海复旦大学,1918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23年修毕博士学位全部学业(1933年补授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翌年任该校副校长。1933年任浙江大学校长。他在大学时就发表了《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1922~1929年,他先后发表了几篇主张废除心理遗传的论文,他认为有机体除受精卵的第一次动作外,别无真正不学而能的反应。由于这些极端行为主
告子,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名不详,一说名不害。生平事迹不详。曾在孟子门下学习。他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他曾与墨子辩论政治问题,与孟子辩论人性问题。《墨子·公孟篇》和《孟子》中的《公孙丑》、《告子》等篇保存了他的某些言论片断。后世对告子的了解,主要通过《孟子》书中有关告子言论的记载。告子持性无善恶的主张。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无善,无不善也”。又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他认为,人性就是生来具有的饮食男
刘英茂(1930~ ),中国心理学家。1930年8月16日生于台 南。中国台湾
大学心理学系第一届毕业生,后留美,获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60年代初任中国台湾
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从事学习与记忆的研究。此后,他开展对中国语文行为的研究。对中文句子的理解和阅读进行探讨,提出理论模式说明句子理解的历程。著有《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基本学习历程》等。
陈立(汉语拼音:Chen Li;1902年7月22日-2004年3月18日),中国心理学家,字卓如。曾用笔名方正。湖南平江人。1902年7月22日生于湖南平江县。中国工业心理学创始人,智力理论和心理测验研究的先驱。
陆志韦(1894—1970),中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1894年2月5日生于浙江湖州,1970年11月1日卒于北京。原名保琦,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190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文学系,1906年获助学金保送赴美留学。1920年取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早在1919年,陆志韦就开始新诗创作。曾选诗64首,以《不值钱的花果》为书名出版。1923年,又将《不值钱的花果》加上新作,共91首,出版了《渡河》。这是五四时期,自胡适《尝试集》起公开出版的第七本新诗专集。当时,新诗尚处于初
陈元晖(汉语拼音:Chen Banding;英语:Chen Banding),中国心理学家。
刘范(1918~1988),中国心理学家。生于湖南隆回,卒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系,1951年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执委。专长比较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他的关于金丝猴的初级概括能力的研究受到学术界重视。在20世纪70~80年代间,致力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主要著作有《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主编,1985)、《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与张增杰共同主编,1985)、《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