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菽(1897~1988),中国心理学家。原名有年,又名淑,后改名为菽,字水叔。生于江苏宜兴,卒于北京。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1921年留美主修心理学,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49~1956年任南京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兼心理学系主任。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55~1984年连续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第1~3届理事长。195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任所
林传鼎(1913~1996),中国心理学家。1913年10月2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1944年获辅仁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比利时卢万大学博士学位。后任北京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专长心理测验与情绪研究,在开拓和发展中国心理测验的研究工作方面有很多成果。20世纪40年代初期,他与王征葵合著《心理测验增注目录》,编入了3575个心理与教育测验,是当时较完备的心理测验的工具书。以后,他对中国古代心理测验方法、中国人表情模式进行研究。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1870年2月7日生于维也纳,1937年5月28日卒于苏格兰的阿伯丁。幼时身体孱弱,长大后决定学医。1895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2年参加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小组,曾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的主席。后因强调社会因素和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把补偿缺陷的作用看作神经症的根本原因而与弗洛伊德发生明显的分歧。1912年,阿德勒自成一派,称为“个体心理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德勒作为医生在奥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1890年9月9日生于普鲁士的莫吉尔诺(今在波兰),1947年2月12日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1914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任柏林大学讲师,1927年任教授,1932年赴美任访问教授。于1933年移居美国,在康奈尔大学任教。1935年起任艾奥瓦州立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童心理学教授。1945年前往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建立并主持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还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沃尔夫冈·苛勒(Wolfgang Köhler ;1887~1967),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塔林(今属爱沙尼亚共和国),卒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恩菲尔德。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0年到法兰克福大学任教。1912年和K.科夫卡一起参加M.韦特海默的似动现象的实验研究,共同奠定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1913~1920年,克勒在大西洋的腾奈那夫岛上任普鲁士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主任,对猩猩进行了实验。1921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和心理研究所主任。1935年因受 迫害赴美定居,任
雅各布·莫雷诺(Jacob Levi Moreno ;1889~1974),美籍精神病学家,1889年5月6日生于罗马尼亚,1974年5月15日卒于美国。1917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在维也纳行医,30年代初期移居美国。他是群体心理治疗的先驱,在美国创建“国际心理戏剧学会”。他最早使用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测量方法,测量群体内人际关系的选择性和社会结构。在心理治疗方面,他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认为这种方法太人为化,过多重视梦的分析和言词的作用。他创建心理戏剧疗法,让病人扮演一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
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鲁宾斯坦(英文:Sergey Leonidovich Rubinstein;俄文: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Рубинщтейн ;1889–06–06~1960–01–11),苏联心理学家。生于敖德萨,卒于莫斯科。1913年获马尔堡大学博士学位,1915年在敖德萨任教,1919年任新俄罗斯大学副教授,1921年任人民教育研究所心理学教研室主任,1930年任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1940年任莫斯科大学心理教研室主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研究所所长。1943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生于马萨诸塞南哈德利,卒于芝加哥。1887~1888年为哈佛大学研究生,后去欧洲学习心理学和哲学。1891年任密歇根大学副教授,1894年执教于芝加哥大学。主要著作有《心理的定义》(1903)、《精神、自我与社会》(1934)。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 ;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柏林,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1903~1904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1~1924年任职于吉森大学,1912年与W.克勒一起参加M.韦特海默进行的似动现象实验,这次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自1924年起,曾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后受聘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视知觉的实验研究。
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Sir 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 ;1886~1969),英国心理学家。1886年10月20日生于英国的格洛斯特郡,1969年9月30日卒于剑桥。早年对哲学感兴趣,慕J.沃德名,就学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从W.H.R.里弗斯、C.S.迈尔斯等人学习。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室任教,1922年接替迈尔斯为主任;1931年正式为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