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汉语拼音:Chen Heqin;英语:Chen Heqin),中国教育家。浙江上虞人。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
马君武(汉语拼音:mǎ jūn wǔ),(1881~1940),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原名道凝,字厚山,号君武。广西桂林人。1901年冬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读化学。1905年8月,第一批加入同盟会,和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同盟会章程,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07年赴德入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参与起草《临时 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任南京临时 实业部次长。1912年出任国会参议员。1917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任广州军 交通部长。1921年,孙中山
张伯苓(汉语拼音:Zhang Boling),(1876~1951)中国教育家。名寿春。天津人。1895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1904年与前贵州学政严修在天津创办私立敬业中学堂,后改称南开学校。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以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先后担任校长40余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任校务常委。1938年7月,他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副议长。1946年6月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7月,任南京 考试院院长,不久
夏丏尊(1886-1946),名铸,字勉旃,号闷庵,别号丏尊,浙江上虞崧厦人。中国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早年曾入上海中西书院、绍兴府学堂(今绍兴一中)修业。1905年赴日本留学,1907年辍学回国,开始其教书和编辑生涯。先后执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虞春晖中学、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上海江湾立达学园、暨南大学国文系、上海南屏女中等校,前后共20余年。1926年起一边教书,一边从事出版事业,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所长10余年,出版大量中外名著;并编辑发行《中学生》、《新少年》、《新女
吴稚晖(1865~1953),原名吴眺,又名敬恒,字稚晖。中国江苏武进人。1953年10月30日卒于台北。清光绪举人。1901年留学日本。1902年在上海参与创办爱国学社,并与章太炎等同办《苏报》。1905年冬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与张静江、李石曾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出版《新世纪》刊物,鼓吹无政府主义。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期间,曾应邀出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1921年任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校长。1924年出席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后主张清党,反对中国共产党 。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国
邓之诚(汉语拼音:Deng Zhicheng;英语:Deng Zhicheng),中国历史学家。字文如,号明斋、五石斋。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1887年11月29日生,1960年1月6日卒于北京。
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捷克教育家。生于捷克尼夫尼茨城的一个磨坊主家庭,卒于荷兰阿姆斯特丹。12岁成为孤儿。1604~1605年,就读于兄弟会学校,受到初步的语言教育。1608年,入普热拉乌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入德国赫尔博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1613年游历欧洲,曾在海德堡大学旁听。1614年回到普热拉乌担任拉丁文法学校校长。1616年,当选为兄弟会牧师。1618年,转赴富尔涅克,兼任兄弟会学校校长。1618~1648年的三十
迪尔凯姆(汉语拼音:Di'erkaimu;英语:Durkheim),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生于孚日省,1917年11月15日卒于巴黎。
摩尔根(1818~1881;Morgan,Lewis Henry),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史学家。生于纽约州奥罗拉,卒于罗切斯特。184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联合学院。1851年,他发表了《易洛魁联盟》一书。这本书被誉为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