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遘(?~887年),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侍郎萧置之子。字得圣。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市)人。徐国公嵩之四代孙。咸通五年,登进士第。僖宗幸蜀,拜相,后为伪煴所污,赐死。诗三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首。
朱宠(生卒年不详),字仲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大臣、学者。他年轻好学,潜心研习《欧阳尚书》,与杨震同为桓郁的门人。永初元年(107),二人又同被大将军邓骘征辟为幕僚,不久迁任颍川太守,转北军中候。
李逢吉,唐朝宰相,诗人。字虚舟,陇西人,登进士第。元和、长庆两朝,尝再为宰相。太和中,以司徒致仕。卒谥曰成。李逢吉早年与李渤隐居庐山。于贞元十年(794年)登进士第。大和八年(834年),征拜左仆射,守司徒。次年正月卒。
石琚(1111-1182),字子美,中山(今河北定州)人,金朝中期宰相。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己未科状元。石琚七岁时,读书过目成诵。长大后,博通经史,才华渐露,尤其擅长辞赋文章。金熙宗天眷元年,皇帝下诏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决定次年中举者赴京参加殿试。石琚通过了金朝第一次统一的科考,第二年进京参加了殿试,高中第一名,成为金朝开国以来的第二位状元。中状元后,任弘政县、邢台县县令,为政勤勉清廉。当时郡守对属下贪暴,搜掠民财,以致上行下效,中饱私囊。惟独石琚出污泥而不染,对非己之物,虽一毫而不取。后历任左
赵彦昭,唐朝宰相,诗人。字奂然,甘州张掖人。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部尉,历左台监察御史。中宗景龙中,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睿宗立,出为宋州刺史,入为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寻贬江州别驾卒。编诗一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2首。
完颜襄(1140~1202),金朝大臣。女真族,女真名唵。金朝皇室,东京留守完颜什古迺之孙,参知政事完颜阿鲁带之子。十八岁袭父爵。
孔奂(514~583),字休文,吴兴太守孔琇之的曾孙、太子舍人孔臶(jian)之孙、无锡县令孔稚孙之子,孔子的第31世孙,南朝梁、陈间居山阴。从小好学,善于写作。梁时任尚书仪曹侍郎。侯景之乱,景心腹侯子鉴令奂掌书记。当时士民多被拘逼掠夺,赖奂从中保全者甚众。乱平之后,王僧辩为扬州刺史,请奂为中从事史。大乱之后,每事草创,凡仪注体式、书翰表笺,均出于奂之手。陈霸先作相,奂为司徒右长史,迁给事黄门侍郎。时北齐东方老、萧轨率兵来攻,四方交通阻梗,粮运断绝,军需只能取给于京都。命奂为贞威将军、建康令,办理军饷。霸
于頔(?~818年),中唐大臣,诗人。鲜卑族。字允元,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县)人。以荫补千牛,擢累驾部郎中,湖、苏二州刺史,襄州节度观察使。元和初,拜司空。寻贬恩王傅,终太子宾客。诗二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首。
韦承庆,字延休,郑州阳武人,唐朝武周时期宰相,诗人,纳言韦思谦之子。事继母以孝闻,举进士,官太子司议,屡有谏纳。长寿中,累迁凤阁侍郎,三掌天官选事,铨授平允,寻知政事。神龙初,坐附张易之,流岭表。起为秘书少监,授黄门侍郎,未拜卒。 集六十卷,今存诗七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首。
张大安,唐朝宰相,诗人,郯国公张公谨之子,魏州繁水人。上元中,历太子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时章怀太子令与刘讷言等同注范晔《后汉书》。后贬普州刺史,终横州司马。诗一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