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元(?~1094),北宋道士。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少有方外志。北宋庆历二年(1042),师事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年十八,从天台道士张无梦学,得老庄微旨。尔后,隐逸江淮。礼部侍郎王琪荐之于翰林承旨王岐(一说为王珪,岐令其讲经,公卿大夫无不欲争识者。醴泉观提总奏充本观修撰,遇邳王谒真君祠,召问道家事,以其该通,奏赐紫衣。神宗闻其名,诏即其地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熙宁五年(1072),进所注《道德经》,御批“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
马联元(1841~1895),中国伊斯兰教学者、经师。字致本,经名努伦·丁。回族。云南新兴州(今玉溪)人。为经学世家之后。22岁即以擅长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而负盛名。约于清同治三年(1864)第一次去麦加朝觐,并游历埃及、叙利亚、印度诸国。回国后毕生从事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光绪二十年(1894)赴印度讲学,并在孟买出版他的阿拉伯语著作《教典经注》。次年病逝印度干补勒城。
马来迟(1681~1766),中国伊斯兰教经师。经名阿布都·哈里木。回族。祖籍陕西长安(今陕西西安),后迁居河州(今甘肃临夏)。其家原富冠河州,但在他出生时,已趋破产,故其父为他取名来迟。8岁进清真寺习经,并在河州八坊老王寺教长太巴巴的指导下读完高级课程;18岁毕业,任开学阿訇。清雍正六年(1728),随阿拉伯传教师筛海哎嘬古白勒去麦加朝觐,先后访问了麦加、也门、巴格达、大马士革和开罗等地的宗教领袖,并在穆罕默德·伊本·艾赫迈德·阿格来主持的虎夫耶道堂学习3年。他研究了纳格什班德、沙孜林耶、卡迪林耶和苏哈
舍起灵(约1630~1710),中国伊斯兰教经师,苏非主义学者。本姓魏名元都,字蕴善,自号破衲痴。汉族。祖籍辰州(今湖南沅陵县)。明清鼎革之际,西北穆斯林将领镇台马蛟麟部将舍应举驻守辰州,收其为义子,改名舍起灵,归信伊斯兰教,并在军营经师门下习经。约20岁时,慕名前往山东济宁投胡登洲四传弟子常志美门下深造。学成后,相继应聘在河南、安徽、陕西等地寺院任教。他既擅长教法、经注,又侧重修身养性的苏非心学。曾将流传于中国清真寺的波斯语苏非主义哲学著作《赖木阿台》译为汉语,称《昭元秘诀》;早年有河南刊本,后再版易名
彭晓,唐朝诗人。无生平资料。《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首。
阿帕克和加(拼音:ā pà kè hé jiā),(约1606~1693),中国清初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中亚纳格什班迪教团第五代首领麦赫杜米·艾孜木后裔。本名希达耶图拉,又称海孜来提帕底夏。和加,是伊斯兰教上层人物的一种尊称。生于哈密,1617年后随其父穆罕买提·玉素甫到喀什。1622年,其父借助浩罕宗教势力争夺教权失败,被驱后身死。阿帕克和加流亡哈密、吐鲁番等地。1638年重返喀什,经20多年经营,在南疆形成白山派势力,与黑山派由争夺宗教地盘发展为控制政治权力之争。1670年被叶尔羌汗国伊斯玛仪汗逐
闾丘方远(?~902),唐末道士。字大方,号“玄同先生”,舒州宿松(属安徽)人。上清派天台南宗著名道士。
潘师正(584~682),唐代著名道士。字子真。贝州宗城(一说赵州赞皇,今均属河北)人。出身仕宦世家。自幼熟读六经,并得母口授《道德经》。13岁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名于世。隋大业年间,道士刘爱道劝其师事王远知,得受道门隐诀及符箓。先随师至茅山,旋又与刘爱道迁居于嵩山双泉顶,最后隐于逍遥谷。清静、寡欲,邈与世绝。据传,居山中20余年,唯以薜荔绳床为寝,青松涧水为食。唐上元三年(676),帝巡洛阳,礼嵩岳,对其甚为礼重。请作符书,辞以不解;问其所须,答曰:“茂松清泉,山中不乏。”调露元年(679),高宗再祀
阿难答(拼音:ā nàn dá),(约1265~1307),中国元世祖忽必烈之孙。自幼由一位中亚穆斯林抚养,通晓《古兰经》,笃信伊斯兰教。至元十七年(1280),其父忙哥剌病亡,袭封安西王,镇守原西夏之地,设王府于京北(今陕西西安)和开城(今宁夏固原)。因在其辖地和军中传播伊斯兰教,被元成宗(1295~1307在位) 拘捕下狱, 迫令放弃信仰伊斯兰教,但他坚持不从。元成宗因其颇得民心,遂释归封地。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病逝。阿难答在帝位之争中被杀。
王远知(530~635),隋唐道士。一作远智,字广德,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徙扬州(今属江苏)。少好学,弱冠师事宗道先生臧矜(一作臧兢)。后隐居茅山,修陶弘景上清经法。南朝陈宣帝闻其名,召入重阳殿讲论,甚为嗟赏。隋开皇十二年(592),当时晋王杨广镇扬州,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招迎,乃出山谷,旋复还山。杨广称帝后,于大业七年(611)遣崔凤举迎请,见于涿郡之临朔宫,亲执弟子礼,请教神仙之事。后于京师洛阳置玉清玄坛以处之。唐高祖以其曾密告将受符命,授朝散大夫,赐金缕冠、紫丝霞帔。武德中,秦王李世民与房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