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灵素(1075~1119),北宋末道士。本名灵蘁,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少依佛门为僧,因常受其师笞骂,后改从道教。宋徽宗笃信道教,下诏求天下有道之士。政和六年(1116,一说七年)左道箓徐知常荐于徽宗。林称徽宗本为上帝之长子,天上神霄玉清王,号长生大帝君,特下降人世治理黎民。又称自己本是神霄府仙卿,名褚慧,下降佐帝君之治。徽宗信其言,令改名灵素,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建上清宝箓宫供其居住。政和七年二月,受命宣讲神霄玉清王下凡经过;又令京城官民受“神霄秘箓”,由是京城信徒日众。徽宗又设立“道学”,由林灵
张紫阳(汉语拼音:Zhang Ziyang,984~1082),中国北宋道士。内丹学家。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尝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谪戍岭南。宋英宗治平年间,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据说在神宗熙宁二年遇刘海蟾(一说遇青城丈人)传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用成(诚),号紫阳山人。熙宁八年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及道教、禅宗、儒家三教一理思想。道教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紫阳真人。
谭峭(汉语拼音:Tan Qiao),中国五代道教学者。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少时不从父命求仕进,喜好黄老神仙之学。后出游终南山,入巴蜀,学道青城山,师事邛州何昌一,服炼辟谷养气术,与陈抟相师友。曾撰《化书》6卷,提出“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思想;认为世界万物起源于“虚”,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后复归 于虚,追求“虚实相通”的“大同”境界。认为“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谓之大同”。此“大同”即其最高的修炼境界。明道士王一清
杜光庭(汉语拼音:Du guang ting;850~933),中国唐末、五代道士,哲学家、思想家、道教集大成者,唐朝诗人。字宾圣,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作陕西长安人)。唐僖宗李儇和前蜀王建两位帝王视杜光庭为帝佐国师,并将他类比轩辕黄帝之师“广成子”,进其号为“广成先生”。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全唐诗》中有诗一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9首。他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曾得到鲁迅的高度肯定。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考证认为,他及其《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他还是医
赵归真(?~846),唐朝道士。宝历二年 (826)充两阶道门都教授博士。文宗时曾配流岭南。武宗即位之年(840),奉召入与八十一位道士于三殿修金箓道场,武宗亲受法箓。会昌五年(845)请筑望仙台,高百尺,以为鸾骖鹤驭可指期而降。传说曾主持飞升修炼,需用大量生银,诏使采取不得。而归真斋醮数朝,写御书置于岩穴间,山神显灵,涌献银液,与入用之数相符。《旧唐书·武宗本纪》称武宗“志学神仙,师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武宗在位时任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人称其“探赜
施肩吾,唐朝诗人。字希圣,洪州人。元和十年登第,隐洪州之西山,为诗奇丽。《西山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5首。
吴筠,唐朝诗人。无生平资料。《全唐诗》收录其诗作77首。
成玄英(汉语拼音:Cheng Xuanying;英语:Cheng Xuanying),中国唐代初期道士。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
王玄览(626~697)中国唐初道士。原名晖,法名玄览。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三十余岁时,与同里数人去茅山学道,后因志趣不同,折返故里,遂发奋遍读释、道二教经典,名声大噪。四十七岁时,正式落籍至真观为道士。年六十余,因它事坐狱一年,在狱中仍著述不辍。武周神功元年(697),奉召入京,行至洛阳,卒。赐号“洪元先生”。
陆修静(406~477),中国南北朝时道士。字元德,号简寂。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东)人。少好文籍,博览强识,喜修炼辟谷方术。虽外混世务,内守贞朴,后弃家入云梦山修道。平素喜游天下,曾诣衡湘九嶷,访南真遗迹。西至峨眉,寻清虚之高躅,遍访道书典籍。后移居仙都山,收徒孙游岳。宋文帝时召入内殿,请讲道法。陆修静孜孜劝诱,不舍晨夜,文帝深深服膺。王太后笃信黄老,犹执门徒之礼。后遇“太初之难”,遂南下游寻,搜集道书佚文。大明五年(461 ),在庐山建立道观修行。他主张儒、释、道三教合同,殊途一致。认为斋醮是求道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