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鼎,(1902—1986),男,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活动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内著名的军工与机械工业专家,我国军事工业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人,中北大学第一任校长,被誉为中国的军工泰斗。曾在西安事变中立下过汗马功劳。他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为家属子女提出特殊要求。他逝世后一无所有,留给子女的唯有宝贵的精神财富。胡耀邦这样评价刘鼎:“他为我们党的事业做过很多重要贡献”,习仲勋称刘鼎是“兵工泰斗,统战功臣”。
刘曼芸(1916—1983),女,原名藻秀,曾化名赵兰英、刘健云。福建长汀县人,婚后随夫入籍明溪雪峰镇。
李天洁,女,四川达县人。18岁时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来成都,不久考入四川大学教育系。在川大学习期间,接近进步组织,常参加学生运动。民国38年(1949)5月,国民党军警在川大搜捕进步学生,在中共地下组织安排下,李疏散离校,先后在双流红石乡、华阳胜利乡农村继续从事地下活动。同年8月,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协进会。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代大臣。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文安。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
刘梅村,山东广饶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八路军。曾任东北民主联军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第四野战军营教导员。1946年在四平保卫战中,带领连队坚守阵地十八天。后带两个班掩护全师安全撤退。1947年在东北夏季攻势中,率连参加四平攻坚战,三次负伤不下火线,五天连续完成五次攻坚任务,打垮国民党政府一个团、两个营和两个连,俘敌四百余人,立特等功,获战斗英雄称号。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等。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刘尔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学者。字又宽,号果斋、五泉山人。甘肃兰州人。光绪乙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应聘为五泉书院讲席,教学上严于督导,循循善诱,深受生徒的尊敬。他造福乡梓,为发展甘肃的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辛亥革命后任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曾经管文教慈善福利社团,后潜心撰写学术专著。1928年11月起分别派为豫陕甘及行政院赈灾委员会委员。著述甚多。
刘蒙天 男 一九一八年生,别名柏森,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安村人。擅版画。毕业于陕西艺术学院。
刘孟伉(1894~1969)男,土家族,重庆市云阳县清水人,著名书法家、诗人,代表作品有《杜甫说解》、《冷桐花馆词抄》、《庚辛堕稿》、《冉溪诗稿》、《刘孟伉诗词选》。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柳明瑞出生于1940,笔名暗柳、绿杨,山东莱芜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出身于书香门第。山东大学毕业后,回家乡莱芜,在县广播站当编辑记者。1976年到莱芜县委报道组任组长。1979年调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泰安记者让当记者,从1987年起任记者站站长,同年被评为主任记者。1993年被评为高级记者。1993年至2000年间,曾兼任山东电台驻莱芜记者站站长。在20余年的记者生涯中,所写新闻作品和新闻论文获全国奖6次,获省奖37次,获山东省政府最高综合新闻奖“泰山新闻奖”(首届)提名奖。在泰山文化研究和语言文字研
开国上将刘亚楼(原名刘振东),1910年3月12日出生,福建省武平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队排长,红四军随营学校学员班长,红十二军连长、营长兼营政治委员,红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治委员,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第一师师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一九三九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九四五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
刘启荣,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返聘专家。获湖北民族学院“教学明星奖”。
东海县浦南乡富安村人。1921年9月就读于江苏省第十一中学,1955年4月,在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刘一麟当选为副市长,兼市体委主任,后历任市第二、三、四、五届人民委员会副市长,江苏省政协常委,连云港市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市科协一、三届主席。195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刘一麟曾作为医学界代表,赴苏联、南斯拉大、阿尔巴尼亚等国考察。
刘仁,原名段永鹬(段永强)。四川酉阳(现为 重庆市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五育村人, 土家族。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迫害,坚贞不屈。1973年10月26日21时30分,在北京含冤逝世,终年65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平反昭雪。
刘雨岑(1904年一1969年),男,原名“玉成”,后改“雨岑”、“雨诚”,斋名“觉庵”,别号“澹湖鱼”,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人,珠山八友瓷板画大师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世居江西省波阳县。一九二三年毕业于江西陶业学校,后至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活动。1969年于批斗中精神失常、脑溢血突发辞世,时年65岁。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刘实,曾用名蔺善达,1924年6月出生,辽宁省辽中县人,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党组成员(副部级干部)。因病于2015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刘兆俊(1916—1981),盂县上社镇上社村人。父母早丧,得到父教诲,自幼聪敏好学,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小,后因家贫辍学。14岁,刘兆俊开始在上社镇“三德公”商号当学徒。“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刘兆俊在学徒三年期满后,放弃了很有发展前途的“三德公”商号,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希望通过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唤醒民众。
刘诗俊(1934~1987)1934年11月12日出生于赣县阳埠乡阳源村。1952年7月于赣州师范毕业参加工作。1953年3月加入共青团,195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真,原名刘绂传,号公黼,1913年1月14日生于宜都县(今宜都市)陆城。其曾祖父靠承办县衙田赋、契税而发家,拥有良田千余亩,商铺、作坊近十家。其祖父是清末秀才,曾任县商会会长。刘真7岁入学,先后就读于宜都县立高等小学、县立尚实初级中学、荆州省立第八中学。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反动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他深感屈辱忧愤;五四、五卅、大革命运动的冲击和工农红军的影响,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和改造社会的愿望。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奋然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当选为荆州省立八中救国会干事,与同学
刘师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庵),汉族,江苏仪征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以小学、左传学为主)、史学(开创近代中国学术史体)、文学(主张“六朝文”,维护扬州学派骈文之文统)专著七十四种,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该本号称最善,然时值日本扶植满洲国,刘师培于《民报》时期所撰论满洲非中国种族之文字俱被刊落,又早期刊发于报刊之文字,失收亦颇多。
刘震东,抗日爱国将领。少时入私塾读书。后因家贫辍学,随父攻雕花木工,兼习书法、绘画。后入沂水县衙做事。刘震东1918年只身去东北投奉军。后编入国民党军队。历任营长、团长。曾一度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深受张学良器重,后被任命为保定警备司令。曾任东北军7师6旅旅长,15师中将师长,东北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议,东北边防军总司令部中将主任参事,义勇军5军团总指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骑兵挺进军1军2旅旅长,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2挺进军23师师长,西北“督剿”专员,西安行营参议兼总务处长,5战区高参兼2路游击司令。1938
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刘天一是著名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民间乐团团长。1990年6月3日在广州逝世。
刘钟瑞,1945年10月15日生,湖南邵东县野鸡坪镇人。1962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普通战士逐步成长为技师、军区参谋、教员、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训练部副部长、长沙炮兵学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教育长等职,被授予少将军衔。
南造云子(1909—1942),是日本侵华期间直属日本大本营的特工人员,有日本第一女间谍之称。南造云子1909年出生于上海,其父亲南造次郎是一名老牌间谍。曾因黄浚案被捕,后买通狱卒逃脱,在上海参与组建76号,最后被军统暗杀,但对于南造云子的真实性仍存异议,也有个别学者提出质疑。
厉以宁,男,汉族,江苏仪征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因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
李增援,1913年6月29日出生,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太平街村人(原莱芜县水北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共产党员,新四军文艺工作者。集编、导、演、舞台设计于一身,创作并演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日进步剧目和歌曲。1941年2月21日,为掩护重伤员转移而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