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华,男,甘肃省渭源县人,一九四五年九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第六十八军第二0二师第六0六团第一营参谋长。
马长礼是谭富英的弟子,又是马连良的义子,他曾认真刻苦地钻研过杨宝森的唱腔。在他身上兼着谭、马、杨几家之长,像谭派的《红鬃烈马》,马派的《十老安刘》《借东风》,杨派的《伍子胥》《洪羊洞》等剧目他都演的很精彩。
卢作霆(1921~2000) 男,原籍江山卢处村人。
马三立 (1914.10.1~2003.2.11),中国相声泰斗,马德禄之子。回族,甘肃省永昌县人。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马镇寿,1933年8月生,安铺镇人。高级农艺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马步芳,字子香,经名胡赛尼。回族,甘肃临夏人,为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军阀马家军重要人物。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早年随父马麒投西北军,历任陆军新编第二军军长兼第100师师长,青海省保安处处长,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司令。曾派兵阻止英国经西藏向内地渗入的青藏战争、“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又积极参加反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居埃及,曾任中国台湾当局驻沙特阿拉伯“大使”,1975年7月在沙特阿拉伯病逝。
马少侨(1920—2006),号啸樵,民国9年(1920)生,湖南隆回县长鄄乡人。大专文化,文史教员,苗史专家,有《清代苗民起义》等专著和论文30余万字名世,被学术界誉为建国初期苗史研究的开拓者,其研究成果被英国《剑桥中国史》引用。
马仲殊(1900-1958) 灌云县伊山镇人。幼时读过私塾,民国4年(1915)考入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民国10年进入东南大学学习,积极参与新文学运动,用白话文作诗写文。民国15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岭南大学任讲师。民国16年参加创造社,在鲁迅先生的支持鼓励下,出版了处女作《周年》(自传性质,创造社丛书之一)。民国29年他的长篇小说《太平洋的暖流》问世,曾风行全国。
马负图,1914年生,甘肃庆阳人。中共党员。
马世清是中国伊斯兰教教徒,为中国的伊斯兰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京剧表演艺术家, 男,祖籍江苏泰州 ,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2015年,获第15届华鼎奖终身成就大奖。
马季,原名马树槐,1934年8月2日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1956年,马季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师从侯宝林先生。1965年后,马季正式成为中国相声演员。80年代,马季把相声搬上以春晚为标志的晚会舞台,1983年被委任为第一届春晚总策划,1984年创作《宇宙牌香烟》进入春晚,1987年马季创作群口相声《五官争功》,1989年春晚表演相声《送别》。1991年创作相声《训徒》,1996年创作作品《老少乐》。2003年10月3日,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马季出席并题匾。2006年9月,中国曲
梅光迪,字迪生、觐庄,1890年生,安徽宣城(今南陵县奚滩镇西梅村)人。学衡派创始人,是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西洋文学系著名的校友代表、《学衡》杂志的创办人之一。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十年,为美国培养了大批的汉学人才。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洋文系主任。1924年去美国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代理文学院院长。后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
马曙(1914~1995),原名马家福,1914年出生于寿县小甸集北王家岗一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农忙时帮人打长工,冬季农闲时外出讨饭,家庭生活极度艰辛。
马俊成,1920年11月生,甘肃省宁县春荣乡马堡村人。1936年2月参加革命。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8年7月24日在西安逝世,终年78岁。
梅藉芳教授是我国一位有影响的农业科学家,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射阳河南梅家舍。新中国成立前即从事农业教育与农业科学研究。建国后在农业科研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中央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江苏省农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和江苏省农业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参加九三学社,被选为九三学社南京分社常委。1980年11月参加了中国。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被选为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委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男,广东汕尾市海丰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中国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中国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
梅汝璈(1904—1973),字亚轩,江西南昌人。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云谱朱姑桥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192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
莫肇昭,字延年。1920年10月生于忠县拔山高石坎,1938年1月投笔从戎,赴陕北延安参加八路军,加入青训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梅汝恺(1928—),江苏阜宁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苏南日报社记者,江苏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第六、七届政协常委;1984年波兰政府曾授予其波兰人民共和国文化艺术金质奖章;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农场女儿》、《青青羊河草》、《女花剑传奇》,中篇小说《真理与祖国》,中篇小说集《晴雨黄山寄情录》,报告文学《开火在清水塘》,长篇纪实文学《梦回波兰》,译著长篇小说《火与剑》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维吾尔族,1976年7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孟瑾 (1919—1979),原名孟宪文,河南息县城关人。曾任长沙政治干校训练部副部长。
年金鹏,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中国致公党党员。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1965年生人。出身梨园世家,自幼随父母练功学戏。1977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院,由河北省京剧团代培;受教于韩庆忠、郭景春、王代成、余少英等老师。1982年毕业留团工作。1993年以“特殊人才引进”调入北京京剧院工作。1996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华先生为师。199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
蒙曼,满族,著名历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河北省廊坊人。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自2007年以来,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出版相应书籍。她对历史的叙述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语言风格平易而灵活,引起巨大反响,并得到易中天、梅毅、孟宪实等众多同类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喜爱。曾荣获中央民族大学第三届从教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中央民族大学第四届教师教学基本
倪端,字仲正,明代画家,曾画历史故事画,如《朝阳卧龙图》、《严陵钓叟图》等,传世作品只有只有《聘庞图》。
孟庆印(1925-1949),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王石镇英北村小北沟一个雇农家,自幼家境贫寒,6岁时随祖母沿街乞讨,8岁时给地主放牛,受尽欺凌,16岁时到灵山铁路做苦工。
聂绀弩(1903-1986)新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周恩来戏语),湖北京山人。曾用笔名耳耶、二鸦、箫今度等。 聂绀弩的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酸,被称作“独具一格的散宜生体”。1986年于北京病逝。
孟泰,原名孟瑞祥,曾用名孟宪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先后担任鞍钢炼铁厂配管组组长、技术员、副技师、设备修理场场长、炼铁厂副厂长、鞍钢工会副主席等职务。他曾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中国工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誉满全国的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聂国清,又名松翘,生于1884年,湖北沔阳人。1966年2月病逝于武汉,终年82岁。
苗文华是桑派艺术的优秀传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现任河北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邯郸市东风豫剧团团长。作为桑派掌门人,他深得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桑振君真传,他的演唱独具一格,具有继承桑派神韵,又有创新发展的艺术新境。多年来,成功塑造了“江姐”、“银环”“如姬”“国母”“张纯姐”等众多艺术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和同行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