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美,铁路运输学家、教育家。他是革新铁道运输专业的组织者,是将铁路站场设计纳入铁路运输学科的先驱者,大力倡导将电子计算技术运用于铁路运输工作。他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铁路运输高级专门人才,对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林蒲田(1926.7— ), 莆田人。原厦门大学物理系党总支书记。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91年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中国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2岁。
林散之,草圣。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1岁。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他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
凌空,原名凌家斌,1930年生于石门县楚江镇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
林同济(1906-1980),福建福州人,“战国策派”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天地之间。 林同济超越了专家范畴,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国家、民族、文明的热爱认同。
凌叔华,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姊妹四人,排行第三,在家里排行第十。古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后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
林修德,原名邢谷桥,曾用名邢秉枢。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1927年从越南回国。上海大同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市学生救亡协会总务、党团书记,中共上海学委委员、区委书记,苏中二地委社会部部长,苏中二专署公安局局长,中共两淮市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厦门、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福建省第二届政协副主席,国家侨委副主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林耀斌(1912-1985.9),原名林福仪,福建省清流县永里乡林坊村人。1930年5月在长汀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历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四支队十二大队传令兵,红一军团排长、连长,参加了攻打长沙、赣州、漳州等战斗,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随红九军团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冀鲁豫军区一分区司令部参谋长、水东独立团团长,参加了开辟豫皖苏根据地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河南新乡军分区副司令员、南阳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85年9月30
刘北茂(1903-1981),别名寿慈,江苏江阴人,现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是兄弟。刘北茂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刘天华逝世后,他继承其兄“改进国乐”的遗志,先后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
李培福,甘肃省庆阳华池县悦乐镇上堡子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李海租种大地主“恒义和”的40亩土地养家糊口。培福7岁就给地主家放羊,9岁就读于私塾,仅一年被迫辍学。14岁时因交不起地租而失去租种的土地,一家人遂流落于梢林荒山间垦荒就食。培福年龄稍长后,便走南闯北,当萝匠,贩皮子,备受艰辛。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男,四川省开县人。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刘建元(1947--)国家一级演员,艺术委员会成员,裘派花脸。北京人。
湖北省天门市人,1917年出生。1931年参加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坚持了叁年南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李人林调到李先念部下,担任鄂豫挺进纵队3团政委、新四军5师13旅38团政委、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 1995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刘伯坚(1895年—1935年)四川平昌人,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前身)。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来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21日壮烈牺牲。2
刘及辰( 1905-1991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本哲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
李守宪(1907~1986),回族,湖北沔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鄂北省委机要秘书、鄂襄西地委书记,京钟地委书记、洪山地委书记、东北辽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央马列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党委书记,中南民族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湖北省科委副主任等职。1932年11月~1937年11月囚禁狱中,化名王诗。
刘伯群(1896年—1973年),南洋著名侨领。曾先后在马来亚的霹雳、怡保等州埠开办了东粤、东和隆、东兴隆三间公司,在当地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加上他为人正直,交际广阔,乐善好施,在华侨中有威望,遂成为南洋侨领之一。
刘君雅(1908年2月—1988年3月) 原名刘文彬,夏津县新盛店镇忠信寨村人。幼年读书时,受其舅父(济南学生会会长)影响,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深为祖国落后而愤慨。1924年夏,考入青岛私立胶澳中学。1925年参加了革命组织“青岛新学生社”,当选为青岛市学生会委员。“五卅”运动时,积极带领胶澳中学学生上街演讲,印发传单,声援上海工人运动。1926年,转学到济南私立正谊中学。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了正谊中学团支部书记。在济南团市委书记关向应领导下,积极发展团员,开展革命活动。
李寿轩(1906-1984)湖南省宝庆(今邵东)县人。一九二六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当兵,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五纵队十二大队中队长、大队长,红三军团第四师团长,红八十一师参谋长,红二十七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1967年2月3日),贵州三穗人,侗族。1928年,在反“会剿”的下,负责伤病员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1949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1967年2月3日于北京病逝。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
刘奎龄(1885─1967),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开派巨匠,动物画一代宗师,被誉为“全能画家”,能工善写,擅长动物、植物、人物画及山水画,他描摹的动物种类之多,范围之广至今无人可追;他善于“势”的营造,绘画作品“虚处不嫌窗框松,实处勿感板结紧”,其画风华滋清润,厚劲灵动,意境深邃。刘奎龄偏居津门一隅,语讷志坚,孤身前行,其创作恰与徐悲鸿的“尽精微,致广大”契合。他钟情于日本绘画,关注横山大观和竹内西凤等代表性人物, 学习借鉴朦胧派、狩野派、大和绘、汉画等古典技法精粹。他是传统
李淑卿,原名远宝、淑贞,字文华,嫁给刘公之后改名刘一,别号征清子。光绪十八年出生于湖北沔阳(现湖北省仙桃市)下关街龙家湾,祖籍广东。辛亥元勋刘公(刘公 纪念馆 )夫人,是第一位参加辛亥革命的女性,是中华民国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官员。卒于1951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在同盟会、共进会及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居正写作的《梅川日记》中,刘一被称为“沔阳监学”,其前半生的传奇经历与《窦娥冤》中的窦娥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刘策成(1883-1957),又名刘武,湖南新邵花桥乡人,清光绪九年(1883)三月生。早年治学《庄子》,深受其“疾恶如仇”的影响,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交往甚密,与蔡锷是同乡挚友。归国后,历任广西优级师范、湖南第一师范、湖南工业学校教师,邵阳驻省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柳鎏,著名诗人柳亚子的侄孙女,祖父有《栗庐藏印》传世;她是项南点名的科技扶贫专家,在闽西建立了10万亩汀江板栗带;她是欧美同行眼中的“中国板栗女士”,三次受邀参加世界栗业大会。同时担任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党委副书记,板栗专家。
李思孝(1905年6月--1942年春) 原名李慕先,曾用名李焕章,李少农,夏津县郑保屯镇珠泉屯村人。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读书,在珠泉屯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读书时,受进步教师任华一的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中国少年》、《曙光》等进步书刊,参加了“抵制日货”等爱国活动。1923年秋,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同共产党人接触,接受了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活动。1925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夏津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1928年参加赣县赤卫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赣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县独立团管理科科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连指导员。参加了长征。后任八军一二○师旅供给处副政委、晋绥军区旅总务科科长、抗大七分校卫生部政委、吕梁军区团政委、第一野战军军后勤部政委。建国后,历任军干部部副部长,后勤学院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刘伦学 1948年9月15日生,现任王哥庄街道双台中学校长。
李随扬(1890~1966)随扬字协岑,郑州博爱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