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遂留,穆崇长子也,历显官。讨蠕蠕有功,赐爵零陵侯,后以罪废。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也。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梁鄱阳王萧范为合州刺史,闻其名,引置左右。侯景之乱,忠率乡党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讨景将王贵显于寿春,每战却敌。会土人胡通聚众寇抄,范命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仍随范世子嗣率众入援,会京城陷,旋戍晋熙。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卢玄,范阳涿人也,南北朝时期名臣,曾祖谌,晋司空刘琨从事中郎。祖偃,父邈,并仕慕容氏为郡太守,皆以儒雅称。神元四年,辟召儒俊,以玄为首,授中书博士。
穆顗(?-466年),鲜卑姓丘穆陵,鲜卑名六头,代人,爵封建安公,益号康。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四朝大臣。
阮令嬴(474年—540年),本姓石,会稽余姚人,梁武帝萧衍的妃子,梁元帝萧绎生母。阮令赢有姿色,初齐始安王萧遥光纳焉,遥光败,入东昏宫。建康城平,为梁武帝(萧衍)彩女,在孕梦龙罩其床。天监七年(508)八月初六,生元帝(萧绎)于后宫。是日大赦。寻拜为修容,赐姓阮氏。尝随元帝出藩。大同六年(540),六月薨于江州。正寝时年六十七岁。其年十一月归葬江宁县通望山。谥曰“宣”。元帝即位,有司奏追崇为文宣太后。还祔小庙。承圣二年(553),追赠太后父、齐故奉朝请石灵宝散骑常侍、左已将军,封武康县侯,母陈氏武康侯夫
毛修之(375年-446年),字敬之,荥阳阳武人,东晋辅国将军、豫州刺史毛宝曾孙,右将军、宣城内史毛穆之之孙,征虏将军、梁秦二州刺史毛瑾之子。毛修之初为东晋将领,多次担任清贵显要之职,历任右卫将军、安西司马,曾随刘裕消灭后秦。后来先后被夏国、北魏所俘,最终成为北魏将领。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宋书》、《魏书》、《南史》、《北史》,都给他立传。
裴邃(?-524年),字渊明,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南梁名将,骁骑将军裴仲穆之子。裴邃十岁能属文,善《左氏春秋》。举秀才,对策高第,奉朝请。屡求边境自效,以为辅国将军、庐江太守,大破魏军,以功封夷陵县子,迁大匠卿。沉深有思略,为政宽明,居身方正,有威重,历任北梁州、秦州、北徐州、豫州刺史。普通五年(524年),卒于军中。追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号为烈。
沈君理(约525-573),字仲伦,南朝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父沈巡。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梁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
马枢(522年-581年),字要理,扶风郿人。生于梁武帝普通三年,卒于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年六十岁。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梁豫州刺史邃孙。初为邵陵王府法曹参军,转起部郎、枝江令。湘东王召为宣惠府记室,除通直散骑侍郎。侯景之乱,加壮武将军,封夷陵侯。徵授给事黄门侍郎,加平越中郎将、镇南府长史。入周,为员外散骑侍郎,授刑部下大夫,转少司宪。隋受禅,转率更令,加上仪同三司。进散骑常侍,转左庶子,出为襄州总管。卒年八十九。有《承圣降录》十卷。
沈演之(397年-449年),字台真,召真,吴兴武康(今德清)人。生于晋安帝隆安元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年五十三岁。
穆观,穆遂留弟也,字闼拔,袭崇爵。少以文艺知名,选充内侍,太祖器之。太宗即位,为左卫将军,绾门下中书,出纳诏命。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生于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卒于梁中大通二年(530年),仕齐、梁两朝,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沈攸之(?-478年),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北朝时期宋朝名将,司空沈庆之堂侄。沈攸之早年跟随沈庆之征战,屡立战功,后成为前废帝的亲信,参与诛杀大臣。前废帝刘子业被杀后,沈攸之又投靠宋明帝,讨平叛乱,征伐徐州,被任命为镇军将军、郢州刺史。后废帝继位后,沈攸之是顾命大臣之一,又出任荆州刺史。在任内大肆征兵,严加整练,引起朝廷忌惮。升明元年(477年),萧道成弑杀后废帝,改立宋顺帝,并进封沈攸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不久,沈攸之在荆州起兵,反抗萧道成,但由于猛攻郢城不下,致使全军溃散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苏琼(?-?)字珍之,长乐武强(今河北武强)人。南北朝时官员。北魏时任东荆州刺史府长流参军;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高澄开府仪同三司后,任命苏琼为刑狱参军;后任南清河太守,使郡界安定,百姓无抢掠之忧。他清廉谨慎,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连瓜果等一概拒绝。在郡大兴儒学,命令郡中官吏在公务之暇都去读书,教导百姓在婚姻丧葬上要符合礼仪而尽量从俭。北齐文宣帝天保(550年—559年)中,郡中遭大水灾,苏琼自己向富人借粮后再分发给饥民,使一千余户百姓安然渡过荒年。后调任廷尉正,不顾别人威胁,屡次平反冤案。在任徐
施文庆(?-589年),南朝陈吴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家本吏门。初事太子陈叔宝,拔为主书。叔宝即位,迁中书舍人,与幸臣沈客卿共掌机密。隋军欲南下,四方州镇相继表闻,与客卿抑而不言。群臣共议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南)宜沿江布防,竟为所阻。及隋军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文武启请经略之计,又不能行。陈亡被杀。
唐寓之(?-486年),南朝齐人民起义领袖。南朝齐富春人,迁居桐庐。
司马百年(?-451年),刘宋青州的和尚。451年,和尚本名不是司马百年,他为了冒充晋朝皇室近族,自称司马百年,聚众自号安定王,响应五月初二偷袭梁邹城起兵的司马顺则。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司马小君,是平陵(今山东章丘西)人。北魏延兴元年(471年)十一月,陈双炽在平陵聚众三千余人造反,自称晋朝后裔,年号为圣君。攻破郡县,杀害官吏。齐州(今山东济南)刺史、武昌王拓跋平原(道武帝拓跋圭的曾孙)亲自讨击,杀七人,擒获司马小君,送京师平城,北魏孝文帝斩司马小君。
田智度(461年-475年),南北朝北魏豫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延兴五年(475年)九月癸卯,田智度和洛州人贾伯奴聚党一千余人,贾伯奴自称恒农王,田智度自称上洛王,乘夜攻打洛州。
司马休符(?-?),南北朝徐州人。466年,刘宋湘东王刘彧杀死前废帝刘子业篡位,地方州郡纷纷起兵,失败后,青州、兖州、徐州等地刺史向北魏投降。北魏得到了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大片国土,但是民心并不稳定。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二年(468年)春二月,徐州司马休符自称晋王,被北魏将军尉元讨伐平定。
韩哀王拓跋安平(?-?)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文成帝拓跋濬第七子,献文帝拓跋弘之弟。生母玄夫人。韩哀王拓跋安平早薨,在北史及魏书皆无传。
宋伏龙(?-476年),北魏冀州武邑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承明元年(476年)夏五月,宋伏龙在冀州武邑聚众起兵反魏,自称南平王,郡县兵马捕获斩杀了宋伏龙。
拓跋崇,陈留王拓跋虔之子,世祖诏令袭桓王爵。崇性沉厚。初,卫王死后,太祖欲敦宗亲之义,诏引诸王子弟入宴。常山王拓跋素等三十余人咸谓与卫王相坐,疑惧,皆出逃遁,将奔蠕蠕,唯崇独至。太祖见之甚悦,厚加礼赐,遂宠敬之,素等于是亦安。久之,拜并州刺史,有政绩。从征蠕蠕,别督诸军出大泽,越涿邪山,威慑漠北。薨,谥曰景王。
宋子仙(?-550年),侯景部将。侯景之乱爆发,侯景自称汉王,以宋子仙为太保,任约为司空。
天赐四年(407年)道武帝封拓跋处文为长乐王。长乐王聪辩夙成,但是却死于泰常元年(416年),当时只得十四岁。明元帝拓跋嗣非常伤痛,自小敛至葬礼,也时常亲临哀恸。长乐王陪葬于太祖道武帝的金陵。无后裔,所以死后爵除。
孙奉伯,[南朝·宋]宋明帝时人。工书,编次书、画,装背皆妙。书品列入下之上。论曰动成楷则,殆逼前良。《书品、虞龢论书表、历代名画记》。东莞郡(今山东莒县)人。泰始三年(467年)奉诏与前将军巢尚之等编次二王法书。泰始六年(470年)拜皇太子妃,州郡皆献物,多者将直百金,孙奉伯只献琴书,宋明帝大怒,赐死,不久又原谅他。泰始七年(471年),明帝派遣孙奉伯前往淮阴监元会。
拓跋范(?-447年),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之子,太武帝拓跋焘异母弟,母慕容夫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将领,封乐安王,官至卫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延和二年(433年),拓跋范奉命镇守长安(今陕西西安)。拓跋范镇守长安期间,宽厚体谅属下,安抚接纳百姓,因此深受百姓称赞,使关中地区得以安定。后因三秦地区刚遭战乱,流亡百姓接连不断,于是上书太武帝请求崇尚简易的治理法则,太武帝采纳其建议,下令减轻徭役,给予民众休养生息的机会。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拓跋范随军攻打柔然,魏军击败柔然可汗吴提。太武帝出征时,尚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