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音“必”)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骑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焘继位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
西魏恭帝拓跋廓(537年―557年),鲜卑族,汉名元廓,西魏文帝元宝炬第四子,西魏废帝元钦异母弟,南北朝时期西魏最后一位皇帝,554年―556年在位。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授予太学助教。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军事大权的宇文护废掉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政权,西魏灭亡。
拓跋平原,拓跋提长子,袭爵。忠果有智略。显祖时,蠕蠕犯塞,从驾击之,平原战功居多。拜假节、都督齐兖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齐州刺史。善于怀抚,边民归附者千有余家。
拓跋提,河南王拓跋曜之子,骁烈有父风。世祖时,袭爵,改封颍川王。迎昭仪于塞北,时年十六,有夙成之量,殊域敬焉。后改封武昌。拜使持节、镇东大将军、平原镇都大将。在任十年,大著威名。后与淮南王拓跋他讨平吐京叛胡,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统万镇都大将,赐马百匹,羊千口,甚见宠待。太安元年薨,年四十七,谥曰成王。
拓跋万寿(?-462年),北魏景穆帝(追谥)拓跋晃之子,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弟弟,生母不详。和平三年(462年),被封为乐浪王(《北史》作乐良王),并拜征东大将军,镇守和龙。拓跋万寿性贪婪暴戾,同年(462年)正月癸未日,在远征归还的途中忧伤而死,谥号厉王。
安乐王拓跋长乐,文成皇帝之子,皇兴四年封建昌王,后改封安乐王。长乐性凝重,显祖器爱之。承明元年拜太尉,出为定州刺史。
济阴王拓跋小新成,景穆皇帝之子,和平二年封。颇有武略。库莫奚侵扰,诏新成率众讨之。新成乃多为毒酒,贼既渐逼,便弃营而去。贼至,喜而竞饮,聊无所备。遂简轻骑,因醉纵击,俘馘甚多。后位外都大官。薨,赠大将军,谥曰惠公。
城阳王拓跋长寿,景穆帝拓跋晃之子,北魏鲜卑族,出生时间未知,公元475年去世,是北魏城阳王。皇兴二年封,拜征西大将军、外都大官。出为沃野镇都大将。性聪惠,善抚接,在镇甚有威名。延兴五年薨,谥康王。
拓跋谐(?-495年),字仲和,代人,北魏宗室成员,文成帝拓跋濬之孙,爵封广川王,谥号刚。
拓跋桢(?-496年),北魏景穆太子拓跋晃第九子,刘椒房所生,皇兴二年(468年)封南安王。任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拓跋桢孝顺母亲,但是聚敛贪污,被削除封爵,禁锢终身。后来,他支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复封南安王,为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
拓跋新成?(-47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次子,文成帝拓跋濬之弟。生母袁椒房。历史上称阳平幽王。
京兆王拓跋子推,景穆皇帝之子,太安五年封京兆王。位侍中、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子推性沉雅,善于绥接,秦雍之人,服其威惠。入为中都大官,察狱有称。显祖将禅位于子推,以大臣固谏,乃传高祖。高祖即位,拜侍中、本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未至,道薨。
安定王拓跋休,景穆皇帝之子,皇兴二年封,拜征南大将军、外都大官。休少而聪慧,治断有称。高祖初,库莫奚寇边,以休为使持节、侍中、都督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仪同三司、和龙镇将。休抚防有方,贼乃款附。入为中都大官。蠕蠕犯塞,出为使持节、征北大将军、抚冥镇大将。休身先将士,击虏退之。入为内都大官,迁太傅。及开建五等,食邑二千户。
拓跋遵(?-407年),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之子拓跋寿鸠之子、道武帝拓跋圭的堂兄。
拓跋濬(440年―465年),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恭皇后闾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宦官宗爱弑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同年十月,宗爱又弑杀拓跋余,尚书陆丽等拥立拓跋濬即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之后,便诛杀宗爱。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时年二十六岁,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金陵。
王褒(约513年-576年),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之后(第三子王洽一脉),曾祖王俭、祖王骞、父王规,俱有重名。妻子为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之女。
拓跋曜(401年-422年),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第四子,明元帝拓跋嗣四弟、生母王夫人。
王伯恭,山东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人,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正月在崂山聚众起义,自称齐王,建立齐国,反抗北魏南侵。489年,与东莱镇将孔伯孙战,败死。
拓跋脩(?-416年),北魏道武帝第五子,明元帝拓跋嗣五弟、生母不详。
王法智,北魏秦州匈奴屠各部落的领袖。506年聚集两千人反魏,推举秦州主簿吕苟儿为首领,改年号为建明,设置百官,攻击州郡。
顺阳公拓跋郁,桓帝之后也。少忠正亢直。初以羽林中郎内侍,勤干有称。高宗时,位殿中尚书。从高宗东巡临海,以劳赐爵顺阳公。
王轨,太原祁人,北周名将,东汉司徒王允之后,仕北周官至上大将军,封郯国公,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名将,也曾预见到北周改朝换代的可能,并曾劝谏周武帝改立太子,但因为其余诸子幼弱而未能成功,周宣帝即位后不久被杀。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景穆帝拓跋晃异母弟,母闾左昭仪,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在位仅八个月。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受封吴王。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拥立拓跋余为帝,改元永平(或作承平)。拓跋余自认为自己没有按照长幼顺序登上皇位,便厚赐大臣以收买人心,一个月的时间,国库挥霍一空。加之拓跋余喜欢醉酒,纵情声色犬马,喜好野外狩猎,出入没有限度。又不过问国家大事,边境告急,不出兵救助,致使百姓愤恨。而宗爱身居宰相高位,总管三省政务,负责
王弘(379年—432年),字休元,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大臣,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曾孙,中领军王洽之孙,司徒王珣庶长子。年少好学,以清悟知名,会稽王司马道子辟为主簿,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康。刘裕即位,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宋文帝即位,进位司空,进号车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元嘉九年(432年)进位太保,领中书监,同年卒于官,赠太保、中书监,谥号文昭,配食武帝庙庭。
王华,字子陵,琅邪临沂人,太保弘从祖弟也。祖荟,卫将军,会稽内史。父,廞,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王僧达(423年—458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宋文学家、大臣,官至中书令,封宁陵县五等侯。东晋丞相王导玄孙,太保王弘之子,临川王刘义庆之婿。曾为宣城太守,政事荒怠,惟以游猎为务。宋孝武帝刘骏即位,迁征虏将军、护军将军、吴郡太守。好男色。王僧达自负高门华胄,又在先前讨平刘劭之乱中有功,希图获得更高的官职,但未能如愿,因此颇多怨艾,加上轻视皇太后路氏家族,被刘骏借故赐死,时年三十六岁。
尉迟迥,曾率军十万进抵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在沁水东岸布阵二十余里。高颎命人在沁水上架桥,尉迟惇在上流纵火筏烧桥,高颎则命人填“土狗”以阻火筏。尉迟惇下令部队稍稍后退,这时孝宽见机不可失,命大军迅速前进,渡过沁水。高颎下令焚烧浮桥,断绝士卒逃走的念头。至八月十七,韦孝宽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尉迟迥兵败自杀身亡,尉迟惇单骑逃往邺城,韦孝宽军乘胜追击。尉迟惇向青州(山东省青州市)逃奔,途中被郭衍擒杀。
王慧龙(390年—440年)太原晋阳人,北魏名将,自称是东晋尚书仆射王愉之孙,散骑常侍王缉之子,年仅十四岁时,全家被东晋太尉刘裕灭门,王慧龙赖家人僧彬藏匿得免一死,之后先投奔叔祖王忱的旧部习辟疆处,又投奔后秦,最后归降北魏,在北魏官至宁南将军,荥阳太守。给后人留下了指腹为婚这一典故。
王僧虔(426年—485年),琅琊临沂人,东晋丞相王导玄孙,南朝宋侍中王昙首之子,刘宋和南齐时的官员 、书法家。在南朝宋历任武陵太守、太子舍人、吴郡太守等职,又曾在宋孝武帝刘骏之子豫章王刘子尚、新安王刘子鸾帐下任职,所在皆有官声,又因擅长书法而被当权者所欣赏。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后封王僧虔为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征南将军、湘州刺史,不久升任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永明三年(485年),王僧虔去世,时年60岁,追赠司空、谥号简穆。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骨力。 墨迹有《王琰帖
卫冀隆,北魏学者。辽西人,曾任国子博士。学问师承自服虔。曾经撰写《难杜》,对杜预春秋的六十三条注文进行驳斥。后书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