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伯(Alfred Louis Kroeber ;1876~1960),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新泽西州霍布肯的一个德裔犹太人家庭,卒于巴黎。1892年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国文学,189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次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师从F.博厄斯学习人类学,1901年获博士学位。他长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和旧金山的博物馆任职,直至1946年退休。他的人类学的实地考察工作多在加利福尼亚州印第安人部落中进行。克罗伯秉承博厄斯的学术传统,在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志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主
霍布豪斯(1864~1929;Hobhouse,Leonard Trelawney),英国政治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1864年9月8日生于一个牧师家庭,1929年6月21日卒于法国阿郎松。1887~1897年任教于牛津大学。1897~1902年任《曼彻斯特卫报》编辑、主要撰稿人。1903~1905年任自由工会书记。1905~1907年任《论坛报》政治编辑。1907~1929年任伦敦大学教授。
萨姆纳(汉语拼音:Samuna;英语:Sumner,James Batcheller,1887~1955),美国生物化学家。1887年11月19日生于马塞诸萨州坎顿,1955年8月12日卒于纽约州布法罗。1910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13、1914年分别获该校硕士学位及哲学博士学位;1914年在科内尔大学医学院任生物化学助教授,1929年起任教授。自1947年起,他兼任康奈尔大学因他而设立的酶化学研究室主任。
雷德菲尔德(汉语拼音:léi dé chí fēi ěr dé),(1897~1958;Redfield,Robert),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早年学习法律,1923年去墨西哥访问,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返美后在R.E.帕克的鼓励下研究人类学。1927年为芝加哥大学讲师,1928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任华盛顿卡内斯研究所副研究员。1934年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社会科学部主任。自1930年起对墨西哥南部尤卡坦进行了长达16年的考察,到过中国、印度、波多黎各以及欧洲考察。雷德菲尔德的研究方法
黄文山(1901~1988),中国社会学家。广东台山人。192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士学位。同年作为孙中山的代表赴苏联出席远东人民大会。1922年留学美国,后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教授、教务长,建设大学校长,广东法商学院院长,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部主任。1949年由中国台湾
赴美,曾任洛杉矶中国文化学院院长、中国台湾
大学及中国香港
中文大学客座教授。黄文山长期致力于建立一门“文化学”学科,主张应用人类学、史学、社会学等各学科领域的
康心孚(1884~1917),中国社会学家。名宝忠,号窘,字心孚。陕西城固人。青年时期赴日本留学,在东京早稻田大学研习法政和政治经济学。1906年,适逢国学大师章太炎流亡日本,举办国学讲习会,康心孚前往听学不辍,为其门生之一。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1916年秋在北京大学讲授社会学、 学、中国法制史等课程,是最早开设社会学课程的中国学者。他自编社会学讲义,以介绍美国社会学家F.H.吉丁斯的社会进化理论为主,着重阐发其“同类意识”的概念。
柯象峰(1900~1983),中国社会学家。又名柯森。安徽贵池人。生于1900年11月11日,1983年10月23日卒于南京。192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27~1930年5月在法国里昂大学社会经济系深造,获博士学位。1930~1937年任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经济学教授,兼教务长。1937~1945年任成都金陵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1937年任中国社会学社第六届副理事,1943年任第七届正理事。1945~1947年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教务长。1947年赴英国伦敦考察,继而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1908年10 月15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先入安大略农学院学习,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农业经济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此后相继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41~1943年担任美国物价管理局副局长。1945年任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团长。1949年重返哈佛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961~1963年任美国驻印度大使。1972年被选为美国经济学协会主席。1975年从哈佛大学退休。主要著作
拉法格(汉语拼音:lā fǎ gé),(1842~1911;Lafargue,Paul),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法国工人党和第二国际创建人之一。生在古巴圣地亚哥一个法国葡萄种植园主家庭。1851年,随全家返法,曾进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后到伦敦攻读医学,1868年任外科医生。到伦敦后,他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866年,加入第一国际,任总委员会委员兼西班牙通讯书记。1868年4月,与马克思的次女劳拉结婚。10月,回巴黎参加建立第一国际法国支部。1871年巴黎公社成
言心哲(汉语拼音:Yan Xinzhe,1898~1984),中国社会学家。别名荣彰。湖南湘潭人。1921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加州阿尔托中学、太平洋学院学习。1923年入南加州大学攻读社会学和经济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28年起 ,先后在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讲授社会学。1937~1949年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2~1973年任华东师范大学研究部和教育系翻译 。1979年受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言心哲认为,社会事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他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