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本名英如镔,1990年3月20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影视演员。2009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正式进入演艺圈。2011年主演都市情感剧《李春天的春天》。2012年主演《妈妈的花样年华》逐渐被观众所熟知。2016年5月作
米德(1901~1978;Mead,Margaret),美国人类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23年在纽约的巴纳德学院获文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心理学、人类学,192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助理馆长、副馆长、馆长,1969年7月起为该博物馆的民族学名誉馆长。她还担任过美国人类学会主席和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主席。1979年被追授总统自由奖章。米德对个性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原始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妇女问题以及文化传承中的代沟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研究。曾多次深入太平洋地区的原始民族
吉登斯(汉语拼音:jí dēng sī),(1938~;Giddens,Anthony),英国社会学家。曾执教于多所欧美大学,后任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员。
科瑟尔(1913~ ;Coser,Lewis A.),美国社会学家。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柏林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933年 掌权后被流放到法国,同年入巴黎大学学习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进集中营。1941年移居美国。194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社会学。1948~1986年,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布朗第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执教。1975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88年曾应邀偕同夫人来华访问、讲学。科瑟尔的学术研究涉及冲突理论、知识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学思想史等领域,尤以冲突理论著称。他
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 ;1947~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65年入哈佛大学,师从B.穆尔,1969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先后在L.洛文萨、R.N.贝拉和N.J.斯梅尔塞的指导下修习É.迪尔凯姆、M.韦伯和T.帕森斯的理论。1978年获博士学位。1976年起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主要著作有:《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2~1983)、《新功能主义》(1985)、《第
吉丁斯(汉语拼音:jí dīng sī),(1855~1931;Giddings,Franklin Henry),美国社会学家。1855年3月23日生于康涅狄格,卒于1931年6月11日。1877年毕业于协和学院。随后投身报界10余年。1888年在布莱因·摩尔大学开始他的教师生涯。1894~1928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吉丁斯的思想体系受到A.孔德的实证主义和H.斯宾塞的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主观的社会事实即“同类意识”是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同类意识是指一种含有同情和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它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
马尔库塞(汉语拼音:mǎ ěr kù sài),(1898~1979;Marcuse,Herbert),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1898年7月19日生于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79年7月29日卒于施塔恩贝克。1917~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 左翼,1918年当过士兵委员会的委员。同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失败后,马尔库塞到柏林大学、弗赖堡大学学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30年代初参加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工作,1934年随研究所流亡美国。1939~1945年,转到美国华盛顿战略服务局、国
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eginald Radcliffe-Brown;1881–01–17~1955–10–24),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伯明翰,卒于伦敦。1901年入剑桥大学师从W.H.里弗斯,后成为该校三一学院研究员。1906~1908年和1910~1912年先后在印度安达曼岛、澳大利亚西部从事人类学实地考察。1920~1946年先后在开普敦大学、悉尼大学、芝加哥大学及牛津大学任社会人类学教授。在此期间曾到澳大利亚、南非、大洋洲及东南亚等地多次考察与访问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11–28~2009–10–30),现代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结构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卒于法国巴黎。就学于巴黎大学,获哲学和文学博士学位。1935~1939年任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并领导人类学的考察组对巴西中部的土著民族社会进行了几次考察。1942~1945年任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教授。1950年任法国高级研究院实验学校的导师,1959年起任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热带忧郁》
兹纳尼茨基(汉语拼音:Zinaniciji;英语:Znaniecki,Florian Witold,1882~1958), 美国社会学家。先后获日内瓦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波兰克拉克夫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从波兰去美国,与W.I.托马斯合作撰写了《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20年返回波兰任波兹南大学教授。1921年创建波兹南社会学研究所(1927年发展为波兰社会学研究所)。创办期刊《波兰社会学研究》,培养了大批社会学工作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定居美国,在伊利偌伊大学任教。1953~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