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汉语拼音:Gu Jiegang;1893-05-08~1980-12-25),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中国现代民俗学、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杰出的成绩。生于江苏苏州,卒于北京。4岁读私塾,13岁入小学。1908年入苏州公立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转入文科哲学门。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此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等。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19
袁枢(汉语拼音:Yuan Shu,1131~1205) ,中国南宋史学家。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著《通鉴纪事本末》42卷,因其文总括为239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创造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
吕思勉(汉语拼音:lǚ sī miǎn),(1884~1957),中国历史学家。字诚之。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苏常州,1957年10月9日卒于上海。幼年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光华大学迁川,乃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大年(1915~ ),中国历史学家。湖南华容人。1938年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执行主席等职。1947年着手研究中美关系史。所著《美国侵华史》,苏联、朝鲜、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相继出版译本。之后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台湾历史概述》(与丁名楠、余绳武合著)、《中国近代史问题》、《赤门谈史录》、《刘大年史学论文选集》,主编《中国近代史稿》一、二、三册,《中国史稿》第四册,还编辑了《范文澜历史论文集》。刘大年着重于中国近代史和历史学理论问题研究。他将
简又文(汉语拼音:jiǎn yòu wén),(1896~1978) ,中国历史学家。字永真,号驭繁。广东新会人。1914年入美国奥伯林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攻宗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辍学返国。1924年任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副教授,旋任冯玉祥创办的今是学校校长。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6年创办颇负盛名的文史刊物《逸经》(半月刊)。1938年在中国香港与林语堂等创办《大风》旬刊,至1941年日军袭港停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创办广东文献馆。1949年去中国
周谷城(1898~1996),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1996年11月10日卒于上海。1898年9月13日生于湖南益阳(今益阳市赫山区)长湖口。1917~1921年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执教,担任英文、伦理学教员。1930~1933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1932~1942年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自1942年秋起,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曾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后为该校历史系教授、博士导师。
郭廷以(1903~1978),中国历史学家。字量宇。河南舞阳人。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毕生从事近代史研究,卓有贡献。他的第一部名著是《太平天国历法考订》。该书驳正了日本学者田中萃一郎所撰《天历与阴阳历对照表》的差错。1926年起,编撰《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内容始于1796年,终于1868年。其中将太平军(包括捻军)的发生、发展及其败亡依公历逐日编排,阴历及天历一并注明。在编撰过程中,他参考中西书刊200余种,花了大量工夫考证排比。其后,简又文撰《太平天国全
傅衣凌(1911~1988)(汉语拼音:Fu yi lin),中国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主要奠基者之一。原名家麟,笔名休休生。福建福州人。1911年5月29日生,1988年5月14日卒于厦门。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35年赴日本法政大学研究院攻读社会学。1937年夏回国。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救亡运动。他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特别是农村经济史的研究,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经济,从经济史的角度剖析社会。他以初步学习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体会,吸收传统学术和日本史学、西方社会学、经济学、民族学的长处,注重
蒋廷黻(汉语拼音:jiǎng tíng fú),(1895~1965),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生于1895年12月7日,1965年10月9日卒于纽约。1911年由教会资助赴美求学。先后就读于派克学院、奥柏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兼采中外史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档案资料的整理
孟森(汉语拼音:mèng sēn),(1869~1937),中国历史学家。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早年攻读国学,后赴日本留学,进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撰写翻译了一些有关法学及经济学的著作。中年时,孟森作幕广西龙江兵备道,又为著名实业家张謇亲近幕友。他留心于地方政治经济现状,曾参与了清末立宪运动。清末民初,孟森逐渐脱离政治活动,开始专力于治史。1930年,孟森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孟森开创满洲开国史的研究。他着力于对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资料进行发掘、梳理和考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