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卷。萧一山大学毕业次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并先后应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之聘,讲授清史。30岁时,他获得特款资助,前往欧美各国考察。于1934年返国。以新自海外所获之史料,先后编辑出版了《太平天国丛书》第一集、《太平天国诏谕》等书。嗣后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着重于敦煌俗文学写卷和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完成力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翌年刊出《中西交通史》。1935年秋赴欧洲,访求中西交通史、敦煌写卷、汉籍及俗文学写卷等重要资料 ,1938年秋,携带数百万字资料返国。返国后,先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不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他致力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1930年写成《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后改名《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均受到中外学者好评。其另一部著作《政治学概论》,对西方政治学作了综合的介绍。抗战时期,他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述,数年间出版了《诸子略义》、《水经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正史考略》、《群经概论》等书。其中《文心雕龙注》一书,征证详核,考据精审,究极微旨,为一时名著。1938年参加新四军游击队,1940年2月到延安。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主持编写中国通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学教授。1951年转入该校新成立的历史系。历任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史哲》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届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历史学科第一届学位
李新(汉语拼音:lǐ xīn),(1918~2004),中国历史学家。原名李忠慎。1918年9月15日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今属重庆)。1934年考入重庆川东师范学校。1938年初,去延安入陕北公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参与筹办中国人民大学,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员。1976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任及现代史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著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简史》、《中国革命史的几个问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侯外庐(1903~1987),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平遥人。1903年2月6日生于平遥县西王智村,1987年9月14日卒于北京。1922年到北京求学,分别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攻法律和历史。1927年赴法留学。1930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一面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一面从事学术研究,在中国古史和思想史研究领域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黎澍(汉语拼音:lí shù),(1912~1988),中国历史学家。湖南醴陵人。生于1912年2月7日,卒于1988年12月9日。曾就读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战争,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曾任成都《华西晚报》主笔、上海《文萃》周刊主编、中国香港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和《华商报》编辑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出任新闻总署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室主任、报纸处处长、出版处处长、党史资料室主任等职。1955~1960年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历史
全汉昇(1913~2001),中国历史学家。以研究经济史知名。广东顺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及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新亚书院校长、新亚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受陶希圣、傅斯年等人的影响,潜心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1934年发表《中国行会制度史》。此后,主要从事唐宋经济史,特别是宋代经济史的研究。此外,还撰写了《中古自然经济》、《元代的货币》等论文。1949年后,研究重点转向明、清和近代经济史,大量使用中外文资料,对清代的物
班彪(3~54年),字叔皮,东汉初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新莽末为河西大将军窦融从事。后随窦融归东汉,任徐令。因病免官后专心著史。以《史记》叙事止于汉武帝太初年,作《后传》为《史记》续篇。后起用为司徒玉况府和望都县长。死后其《后传》由子班固、女班昭增补成《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