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兴邦(1923~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陕西省耀县人。1923年12月17日生。1949年于南京大学边政系毕业后,为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1950~196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63~1976年先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76~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第一研究室副主任。1984年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并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2
朱利奥·特略( Julio César ello;1880–04–11~1947–06–03),秘鲁考古学家。生于瓦罗奇里,卒于利马。在医学院学习体质人类学时,对考古学发生兴趣。1913年开始从事田野考古。1916年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回国后继续进行田野考古工作。1913~1915年任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并在圣马科斯大学教授秘鲁考古学多年。他还在马格达莱纳建立一座人类学博物馆,自任馆长,直到逝世。
戈罗佐夫(Vasily Alekseevich Gorodtsov;1860–03–23~1945–02–03),苏联考古学家。对东欧青铜时代的考古研究有奠基性的贡献。生于俄国梁赞,卒于莫斯科。梁赞宗教学校肄业。1906年以前在军官学校任职,在此期间于1888年开始从事考古研究。1903~1929、1930~1945年先后在国立历史博物馆和苏联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工作。1907~1914、1915~1918年先后在莫斯科考古学院、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执教,1918~1944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
莫蒂默·惠勒(Mortimer Wheeler;1890–09–10~1976–07–22),英国考古学家。生于格拉斯哥,卒于伦敦。1924~1926年曾任威尔士国立博物馆馆长。1926~1944年为伦敦博物馆负责人。1934~1944年为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名誉院长。1944~1948年任印度考古总监。1948~1955年任伦敦大学罗马地域考古学教授。1965年以古代历史教授的名义参加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他曾在英格兰、威尔士等地从事考古发掘,20世纪20~30年代在法国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等地从事考古工作,并到印
斯文赫定(Sven Anders,Hedin ;1865~1952),瑞典地理学家和探险家。1865年2月19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952年11月26日卒于同地。早年曾游历过高加索、波斯、两河流域和南俄等地。1886年后在乌普萨拉大学就学。1891年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就教于著名地理学家F.von李希霍芬(1833~1905)。以后,他在中国西部的沙漠高原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察,遍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地,历时较长的有4次。第1次,1893~1897年,取道乌拉尔、帕米尔高原,进入塔克拉玛干大
莫尔蒂耶,G.de(汉语拼音:mó ěr dì yē),(法语:Mortillet, Gabriel de;1821-08-29~1898-09-25),法国考古学家。旧石器时代年表的创立人。生于伊泽尔的梅朗,卒于圣日耳曼–昂莱。达尔文主义者,早年学习过机械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
约翰·赫伯特·马歇尔(John Hubert Marshall;1876~1958),英国考古学家。以从事印度考古而著名。1876年3月19日生,1958年 8月17日逝世。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曾在希腊、土耳其等地进行考古发掘。1902~1931年就任印度考古勘察总监。1934年退休回国。曾亲自指挥过呾叉始罗城址、桑奇大塔、鹿野苑佛寺遗址,特别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见哈拉帕文化)等地的大规模发掘考察工作,为印度考古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蒙特柳斯(汉语拼音:méng tè liǔ sī),(1843~1921;Montelius,Oskar),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馆长、教授。重点研究欧洲史前文化的分期和年代,尤关注北欧、西欧青铜时代的文化。他首倡使用类型学方法研究古代器物,还热心于考古学的普及。
皮特-里弗斯(Augustus Henry Lane-Fox Pitt-Rivers;1827–04–14~1900–05–04),英国考古学家。被誉为“英国考古学之父”。生于鲁斯莫尔。一生相当多的时间在军队中度过,曾获得将军衔。1882年从军队退役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他在威尔特郡进行有关史前时期、罗马和撒克逊历史古迹的发掘研究。在鲁斯莫尔周围发掘出许多珍贵文物,并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博物馆。由于他在田野工作中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对出土物精心处理,许多遗存得以妥善保存,如在伍德卡特等处揭露出完整的聚落、
冯汉骥(1899~1977),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字伯良。湖北省宜昌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卒于1977年3月7日。1923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文科。1924年任厦门大学图书馆主任。1931年赴美深造,先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学习,后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1936年获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归国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41年兼四川省博物馆筹备主任,1943年又兼任华西大学社会学系代理系主任。1949年以后,曾担任西南博物院副院长、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