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1873~1939),英国考古学家。1873年5月9日生于英格兰诺福克的斯沃弗姆,1939年3月2日卒于伦敦。幼年受过私人教育。17岁时,作为“埃及调查基金委员会”的成员,第一次赴埃,参加考古发掘,担任绘图员。此后担任埃及政府古物部临察主任。1922~1933年系统整理出版了他的发掘成果。
曾昭燏(1909~1964),中国现代女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湖南省湘乡县人。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35年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专攻考古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后又在欧洲考察,1938年回国,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兼任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梁思永(1904~1954),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广东新会人。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积极推动中国田野考 古科学水平的提高。50年代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永参加过殷墟发掘工作,主持侯家庄商王陵区的大规模发掘;又首次从地层学(见考古年代学)上判定仰韶文 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还发掘城子崖和两 城镇遗址,对龙山文化进行综合性研究。他主持编写的《城子崖》,约12万字,全面报导1930~1931年两次发掘城子
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德国考古学家。希腊古典时代以前远古文化发掘与研究的开拓者。在希腊考古学和欧洲考古学方面影响深远。1822年1月6日生于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北部的梅克伦堡,1890年12月26日卒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
董作宾(汉语拼音:Dong zuo bin;1895~1963),中国甲骨学家,古史学家。字彦堂,又作雁堂,别署平庐。河南南阳人。生于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卒于中国台湾地区台北市。
汤姆森,C.J.(汉语拼音:Tangmusen;拉丁文:Thomsen, Christian Jürgensen;1788-12-29~1865-05-02),丹麦考古学家。首先在史前考古学中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分期法作为欧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生于哥本哈根,卒于哥本哈根。
保罗·奥尔西( Paolo Orsi;1859–11–09~1935–11–09),意大利考古学家, 西西里文化的发现者。生于奥地利的罗韦雷托(现属意大利)。早年毕业于帕多瓦大学。1888年担任西西里锡拉库萨博物馆馆长。一生致力于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的古文化研究。大学毕业后,在特伦蒂诺和克里特进行考古工作。19世纪90年代后,则发掘研究遍布西西里全岛的、从史前时代一直到拜占廷时代的文化古迹。先后发掘了许多希腊城市遗址,包括西西里的锡拉库萨、杰拉、琴图里佩以及大陆上的克罗托内、洛克里、克里米萨等,取得很大成绩
皮特里(Petrie,Flinders;1853~1942),英国考古学家。埃及前王朝文化的发掘主持者之一。1853年6月3日出生于英国的查尔顿,1942年7月28日卒于耶路撒冷。1875~1880年,皮特里研究了不列颠的斯通亨奇环状列石。1881年起,开始在埃及进行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重要的有塔尼斯的大神庙(1884),三角洲的古希腊殖民城市瑙克拉提斯(1885),阿姆和达夫尼的墓地(1886)。1888~1890年转向法尤姆地区。1891年发掘了迈杜姆的古代庙宇。1892~1933年任伦敦考古学院的
宿白(1922~2018),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辽宁省沈阳市人。1922年8月3日生。194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肄业,并任职于该所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兼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79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兼该校学术委员。同年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
伯希和(拼音:bó xī hé),(1878~1945;Pelliot,Paul),法国东方学家。毕业于政治学院和东方语言学院。八国联军侵华时,曾在北京参加使馆区镇压义和团的活动。1906~1908年,到新疆喀什、库车和甘肃敦煌石窟考察,掠走中国大批珍贵文物,包括敦煌经卷精华部分数千卷及幡幢、绘画等。后任法兰西学院历史学与考古学教授,主编欧洲主要汉学杂志《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