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汉语拼音:Jiumoluoshi;梵文:कुमारजीव Kumārajīva,334年-413年,一说350年-409年),又名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汉语的意思为童寿,常略称为罗什,东晋时期后秦著名佛学家、佛教翻译家和文化大师,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高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祖籍天竺,父鸠摩罗炎原是印度国相,后舍相位迁居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罗什生于龟兹,7岁随母出家,9岁随母去罽宾游学,从名德槃头达多法师学《杂藏》、《中阿含》、《长阿含》等。12岁随母回龟兹,时
朱士行,三国魏僧人。汉族地区僧人最早西行求法者。原籍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县)。少年出家。嘉平(249~253)中,昙柯迦罗弘传《僧祇戒本》,开始依羯磨法授戒,他依法受戒成为比丘。出家后精研经典。常在洛阳讲《道行般若经》,感到译者理解未透,删略颇多,文句艰涩,难于理解,因而发愿西行寻找原本。甘露五年(260)从长安出发,到当时大乘经典集中地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写得《放光般若经》梵本40章,60余万字。由于当地声闻学徒的阻挠,写本未能很快送出,直到西晋太康三年(282)才遣弟子弗如檀(汉译法饶)等10人送回
村上专精( Murakami Senjō ;1851~1928),日本佛教史学家。原名广崎专精,号天爱痴人、舟山。兵库县人。幼习儒学,1871年至新潟县无为信寺学佛学4年。后入京都就读于大谷派的高仓学寮。1875年,为爱知县入觉寺村上界雄养子,改名村上专精。1882年,初讲《唯识三十述记》于高仓学寮。1887年任曹洞宗大学林讲师。2年后创立佛教讲话所,发行《讲演会·佛教讲演集》,从事弘教活动。1890年任大谷教师学校校长。4年后与鹫尾顺敬、境野哲发刊《佛教史林》,首开日本近代佛教史研究之风。1897年因就
马鸣(汉语拼音:mǎ míng),古印度佛教诗人,戏剧家。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2世纪。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来皈依佛教。现存主要文学作品是两部叙事诗和3部戏剧残卷。叙事诗《佛所行赞》写佛陀生平事迹;3部戏剧残卷(出自中国新疆吐鲁番,1911年德国刊行)只有《舍利弗》一剧署名,但一般认为均出自马鸣之手,这是印度最早的梵语剧本。这3部残卷具有后来梵语戏剧的大部分艺术特征:有地位的角色说梵语,普通人说俗语,台词韵散结合,有上场、退场等舞台提示,剧中有喜剧性丑角,结尾有祝福诗。
无著(汉语拼音:wú zhù),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活跃于公元4~5世纪。据真谛撰《婆薮槃豆法师传》,生于北印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于说一切有部出家,但未能领悟空义的本质,深感苦恼;后修习小乘空观,仍感不满足。遂改信大乘,传习弥勒的瑜伽大乘学说,与其弟世亲将庞大的瑜伽行学说的教义,整理归纳成更为合理紧密的体系,弘扬于世,并以唯识说统一其体系,最终促成瑜伽行派的完成。无著的学说,提出了“分别自性缘起说”、“三性说”、“中道观”,并在方法论上运用了因明并加
源空(汉语拼音:Yuan Kong;英语:Genkū,1133~1212),日本佛教净土宗祖。谥号法然上人、黑谷上人、圆光大师、东渐大师、慈教大师等。俗姓漆间,幼名势至丸。美作国(今冈山县)人。9岁奉父遗命出家,13岁登比睿山师事源光,后从皇圆诸师,习天台教义,读善导《观无量寿经疏》有感;读源信《往生要集》决意自立新宗。在东山吉水树净土法门,专修念佛,与睿山座主显真辩论净土法义,后记录成《大原谈义》。在奈良东大寺讲净土三部经,并为天皇、皇后授戒。曾受流放,仍弘布净土宗。著《选择本愿念佛集》等。
求那跋陀罗( Gunabhadra ;394~468),中国南北朝时来华的中印度僧人,其名意译为功德贤。出身婆罗门种姓,因读《杂阿毗昙心论》而信佛。出家后,广学小乘和大乘,尤精大乘佛学,时人尊称其为摩诃衍(大乘和尚)。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由海路到达广州,住云峰寺。南朝宋文帝派人将其迎至建康,住祇垣、东安、道场等寺,受到王室的礼敬和名士的信奉。先后译出《杂阿含经》50卷(现存本48卷)、《大法鼓经》2卷、《相续解脱经》2卷、《胜鬘经》1卷、《央掘摩罗经》 4卷、《楞伽经》4卷、《无
宗密(汉语拼音:Zongmi,780~841),中国唐代僧人,华严宗五祖。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禅师。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少通儒书。元和二年(807),从遂州道圆出家,同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此后常随澄观受学。长庆元年(821)游清凉山后,回鄠县(今陕西户县),闭关于终南山草堂寺。旋迁丰德寺。其间专事传法、著述。后入草堂寺南圭峰兰若,从事禅诵。大和年中,文宗诏入内殿,问佛法大意,赐紫方袍,敕号大德朝臣士庶归信者甚多,宰相裴休常从受法要。卒后,唐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宗密初承受荷泽宗禅法 ,精研《
发思巴(1235~1280),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又译八思巴、拔思发、帕克思巴、发合思巴、八合思巴,义为“圣者”。幼从伯父萨班·贡噶坚赞学佛法。1244年随伯父至甘肃见蒙古阔端汗。1253年至蒙古,忽必烈奉为上师。1260年忽必烈即位,奉为国师,命统天下释教。1264年为忽必烈授秘密戒,奉敕制蒙古新字,1269年(或1270)制成,颁行天下。忽必烈遂封他为帝师大宝法王。1270年他正式出家受具足戒,撰《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摩仪轨》1卷,忽必烈亲为制序。1271年又著《根本说一切有部苾蒭习学略法
摩哂陀( Mahendra),印度阿育王的儿子(《大唐西域记》说是阿育王的兄弟)。出家为比丘,30岁时去僧诃罗(今斯里兰卡)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