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原末治(Umehara Sueji ;1893–08–13~1983–02),日本考古学家。大阪府羽曳野市人。1913年于同志社普通学校(中学)毕业。任京都帝国大学陈列馆助理员。1921年任朝鲜总督府古迹调查委员。1929年任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研究员,并任京都大学文学部讲师,1933年任副教授。1939年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并获该校文学博士学位。1956年由京都大学退休并获该校名誉教授称号。
布歇·德·彼尔特(Boucher de Perthes, Jacques ;1788–09–10~1868–08–05),法国考古学家。因第一次为史前人类的存在提供证据而被誉为“史前考古学之父”。
原田淑人(汉语拼音:Yuantianshuren;英语:Harada Yoshito,1885~1974),日本考古学家。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史学科。
尤金·杜布瓦(Eugène Dubois;1858~1940),荷兰解剖学家。爪哇人化石的发现者。1858年 1月28日生于比利时林堡省艾斯登,1940年12月16日卒于德贝德拉尔。
菲奥雷利(Giuseppe Fiorelli;1823~1896)),意大利考古学家。以发掘和研究庞培城址而著称。1823年 6月8日生于那不勒斯,1896年1月28日卒于同地。菲奥雷利在1860年主持庞培城的发掘工作,并任那不勒斯大学考古学教授。1863年任那不勒斯博物馆馆长,同时担任意大利古代珍贵艺术品研究工作,直到逝世。菲奥雷利的主要贡献是对庞培城古迹作有系统的周密计划的发掘,并将遗存完整无缺的按原貌保存下来,在现代考古学方法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848年他即从事庞培城的发掘,当他主持这一工作后曾提
赵明诚(汉语拼音:Zhao Mingcheng,1081~1129),中国北宋金石学家。字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少为太学生,历官知湖州军州事。与妻李清照同好金石书画,所藏商周青铜器及汉唐石刻拓本甚富。仿欧阳修的《集古录》撰《金石录》30卷。中国现存较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刘喜海(1793~1852),清代金石学家。字燕庭。山东诸城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卒于咸丰二年。
德普费尔德(Wilhelm Dörpfeld;1853–12–26~1940–04–25),德国考古学家。古希腊和小亚细亚文化的发掘主持者之一。生于德国巴门(今伍珀塔尔),卒于希腊伊奥尼亚群岛的莱夫卡斯岛。1875~1881年参加德国考古学家E.R.库尔提乌斯主持的奥林匹亚遗址的发掘。1882~1890年参加德国考古学家H.谢里曼在特洛伊城址的发掘。1884、1885年,他与谢里曼在梯林斯挖出了公元前第2千纪迈锡尼文明的宫殿和防御工事。1887~1911年,任驻雅典的德国考古研究所秘书。1890年谢里曼逝
马里埃特(汉语拼音:mǎ lǐ āi tè),(1821~1881;Mariette,Auguste),法国考古学家。少年时期就对古代东方历史萌发浓厚兴趣。后受法国政府委派,赴北非、西亚收集古代文物。在埃及发掘重要遗迹数十处,如孟斐斯的圣牛墓地、萨卡拉墓地、阿拜多斯遗址等。担任过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副馆长。曾协助埃及组织特别的发掘与古物管理部,在开罗创办埃及博物馆,并被任命为馆长,毕生致力于埃及考古学的研究工作。
吴雷(1880~1960;Woolley,Leonard),英国考古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主要致力于古代西亚考古研究。1922~1934年,他率领英美联合考古队在伊拉克南部发掘,发现古代乌尔城的遗址和王墓,出土建筑遗迹和大量精美艺术品,为揭示古苏美尔文明提供了珍贵资料。后曾在土耳其进行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