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俨(558~571年),字仁威,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宗室大臣,武成帝高湛第三子,后主高纬同母弟,母为武成胡皇后。勇武过人,颇有胆气。初封东平王,后任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
长孙稚(?—535年),字承业,原名冀归,魏孝文帝以他年幼就继承家业,赐名为稚,《北史》为避唐高宗李治讳称之为长孙幼。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将领、官员。司空、上党靖王长孙道生曾孙,征
长孙道生(370年~451年11月27日),本姓拔拔,代郡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人,鲜卑族。北魏将领,北平王长孙嵩之侄。长孙道生忠厚清廉,寡欲知足,不慕奢华。道武帝时期,担任内侍长,保卫皇宫。明元
长孙观(生卒年不详),字拔六观,代郡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人,鲜卑族,北魏时期大臣,司空、上党靖王长孙道生的孙子,卫尉少卿长孙抗的儿子。勇猛健壮,闻名当世,袭封上党郡王。皇兴元年(467年),
宇文觉(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闵帝(557年在位),字陀罗尼,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为元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冯翊公主),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一位君主(当时称
长孙子裕,北魏官员,长孙稚之子,任卫尉少卿。史籍记载《魏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三》家族世系长孙道生长孙抗长孙观长孙稚长孙子彦长孙子裕长孙绍远长孙士亮长孙季亮
高仁英(?—594年),北齐高平王,武成帝高湛第六子。人物生平位定州刺史。琅琊王死后,诸王守禁弥切。武平末年,高仁邕已下始得出外,供给俭薄,取充而已。寻后主穷蹙,仁英为冀州刺史。齐亡,
长孙子彦(497年—548年),本名长孙俊,字子彦,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到西魏时期大臣,上党靖王长孙道生的玄孙,上党文宣王长孙稚长子。门荫入仕,起家员外郎,迁给事中。从父征讨河东叛乱
高绰(556~574年),本名高融,字仁通,小字君明,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宗室大臣,武成帝高湛庶长子,母为李夫人。残暴不仁,出继汉阳郡王高洽。河清三年(564年),改封南阳郡王,出任司徒、定
邻和公主郁久闾叱地连(538年-550年),柔然敕连头兵豆伐可汗阿那瑰孙女,郁久闾庵罗辰之女,北齐武成帝高湛之妻。1978年9月至1979年6月,邻和公主墓被挖掘,其墓位于河北磁县城南两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