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对于五国伐齐来说,也被称之为乐毅伐齐。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此战,五国联军和齐国主力在济西一带爆发了决战,结果齐国大军溃败。济西之战取得胜利之后,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不下。燕昭王去世后,刚刚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撤掉乐毅,由骑劫掌军攻城。久攻不下,却中田单的火牛阵,兵败被杀。齐国趁势收复所有失地。乐毅伐齐之功尽失。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齐国成功复国,不过,乐毅毕竟从齐国城池获得了不可计数的珍宝,这些资源都被运送到了燕国。所以,在五国伐齐之战中,燕国自然是收获颇丰的。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除了燕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获得了好处?
一、赵国。
首先,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行动。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五国伐齐前,齐国和秦国曾有联手攻打赵国的打算。现在,齐国在五国伐齐后走向衰落,显然是一件对赵国有利的事情,也即赵国不需要将注意力用在防备齐国上,从而可以专心和秦国相抗衡。
二、魏国和韩国。
其次,就魏国和韩国来说,因为实力相对较弱,在五国伐齐期间,韩国和魏国主要是出兵帮助燕国击败齐国,而没能在此期间攻占齐国的疆域。不过,在笔者看来,如果没有五国伐齐的话,那么,魏国和韩国的压力,无疑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在远交近攻的策略下,秦国不断蚕食魏国和韩国的疆域。另一方面,齐国在吞并宋国后,韩国和魏国自然是首当其冲,很可能成为齐国下一个进攻目标。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五国伐齐之战中,魏国和韩国没能获得实质的好处,不过,能够解决掉齐国这一重要威胁,显然有助于延长这两个诸侯国的存在时间。
进一步来说,如果秦国和齐国两强并立的格局保持下去的话,那么,秦国和齐国很可能会联手瓜分魏国和韩国。所以,虽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好处,不过,魏国和韩国还是毫不犹豫的派兵交给乐毅来指挥。
三、楚国。
楚顷襄王十五年,楚顷襄王与秦、赵、魏、韩、燕等国共同攻打齐国,夺取淮北。在五国伐齐之战中,燕国大将乐毅攻破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逃亡。淖齿奉楚顷襄王之命率军救齐,被齐湣王任命为齐国相国。后来杀了齐湣王,欲与燕国共分齐地,最后被齐国人王孙贾所杀。不过,对于楚国来说,还是成功从齐国手中夺回了淮北之地。也即淮北之地原先是楚国的疆域,但是,齐湣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向南打败了楚国,夺走了楚国的淮北之地。
因此,在五国伐齐之战中,楚顷襄王虽然没有参加乐毅率领的联军,却成功收回了之前被攻占的城池,自然也是不虚此行了。并且,在齐国衰落之后,楚国得以在战国末期消灭了齐国旁边的鲁国,这也可以勉强称之为五国伐齐带给楚国的好处。鲁顷公十九年,楚伐鲁取徐州。鲁顷公二十四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鲁顷公死于柯,鲁国绝祀。
四、秦国。
最后,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秦国宰相魏冉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公元前266年,魏冉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卒于陶邑,葬于此地。对此,在笔者看来,五国伐齐之战中,秦国获得了陶邑这一富庶的城池,自然也是有所收获的。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五国伐齐时,秦国获得的直接好处虽然不如燕国,但是,只要可以削弱齐国,秦国就是最大的赢家了。在五国伐齐之前,秦国和齐国之间曾爆发了桑丘之战。
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左右,齐国于桑丘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桑丘之战时,秦国已经完成了商鞅变法,可是,秦国大军还是被匡章率领的齐军给击败了,这让秦国开始忌惮齐国的实力。从这一角度来看,齐国在五国伐齐中走向衰落,自然是有利于秦国一统天下的。如果没有五国伐齐,秦国单靠自己的力量,也很难击败强大的齐国。
总的来说,在五国伐齐中,除了齐国的另外六个诸侯国,可以说是各有收获,也即有的诸侯国获得了比较实际的利益,比如秦国攻占的陶邑,无疑是春秋战国时期最繁华的城池之一,也有的诸侯国达到了自保的效果,比如韩国、魏国等诸侯国。在此基础上,正是因为各个诸侯国的利益一致,从而促使各国在乐毅伐齐之战中团结一致。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之前的齐国已经太过强势,比如攻占燕国疆域,吞并富庶的宋国,从而遭到了战国七雄的共同忌惮,这应该也是应验了“树大招风”这一成语典故了。对于五国伐齐之战,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